時值章武十二年。
北地春來遲,草原上卻已有了幾分暖意。
冰雪初融,嫩芽破土。
正是訓練兵馬的好時節。
鮮卑大人軻比能立于高崗之上,遠眺部族營帳連綿數里。
心中豪情漸生。
“單于,今年與漢人的期貨貿易,又減了三成。”
謀士禿發延上前稟報,手中竹簡記錄著各部交易數目。
軻比能嘴角微揚:
“……善。漢人以絲綢茶葉為餌,欲控我部經濟命脈。”
“今我部能自給自足,何須仰人鼻息?”
“你沒瞧見族中那些首領,大量把牛羊交到漢人手里,只換回來幾張一文不值的票據。”
“雖然我部確實從中得了漢人不少好處,但卻也從此受制于人。”
說到這兒,軻比能嘴角不禁輕輕一抽。
漢朝李翊在北方搞得期貨貿易,把軻比能整的頭皮發麻。
由于族中大量大酋長的牛羊都交到了漢人手里,使得軻比能想跟漢人翻臉都不敢。
因為一旦翻臉,那抵押在漢人手里的牛羊就要不回來了。
所以族中那些貴族是肯定不會支持自己打仗,跟漢人作對的。
為此,軻比能只能選擇逐年減少并限制與漢人之間的貿易。
以慢慢擺脫漢人對部落的經濟控制。
“……然邊境諸部仍有怨言,謂無漢茶難以度日。”
禿發延有些擔憂地說道。
軻比能轉身,目光如鷹隼般銳利:
“……傳令下去,凡私與漢人貿易超定額者。”
“斬其右手,沒收其全部牲畜!”
禿發延躬身領命,心下暗驚這位單于鐵腕。
自軻比能統一上谷以北鮮卑諸部以來,其勢日盛。
已不滿足于做漢朝附庸。
次日黎明,號角聲震草原。
軻比能親臨校場,三萬騎兵肅立如林。
鮮卑是繼匈奴人之后,在中國北方誕生的又一個強大游牧族。
按史書記載,軻比能所部達十余萬眾,即:
“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余萬騎。”
這里的“控弦”指的是能拉弓射箭的戰士。
通常一人配一馬或多馬,即指代騎兵。
所以,史書記載軻比能在其勢力最鼎盛時,擁有超過十萬名騎兵。
但值得注意的點是:
“十余萬”是總兵力,并非是指常備軍。
就好比如今的漢朝,全國的常備軍在五十萬人左右。
但并不代表漢朝只能動員五十萬人。
史書的寫作習慣,寫誰誰擁百萬之眾,或者哪個游牧控弦十萬。
那都是寫他的戰爭潛力。
即其可能動員出來的軍事力量。
而并非是其真的隨時都能拉出這么多兵馬來。
軻比能所部雖強,但常備兵馬,現在也就四五萬人左右。
不過這四五萬都是騎兵,且是騎射兵。
得益于草原游牧的全民皆兵模式,其機動性極強,善于作戰拉扯。
他們平時放牧,戰時上馬即為戰士。
而如今軻比能的勢力范圍其實也不小:
他統一了鮮卑中部和西部的大部分部落,其勢力范圍大致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北部一直到內蒙古中部一帶。
能從如此廣闊的地域和人口中征調兵力,達到十萬騎兵級別是可信的。
并非完全是史書夸張寫法。
而正因為有著如此強大的戰爭潛力,才讓軻比能不甘心一直受制于漢人。
因為在他看來,漢人狡猾。
鮮卑人不論做什么生意,都是贏不了漢人的。
最終,只會被漢人賺走他們的血汗錢。
“昔冒頓單于以鳴鏑訓士,令出必行,方有漠北霸業。”
軻比能緩聲開口,環視眾將,沉聲說道:
“今我欲效古法,練就鐵騎,諸將以為如何?”
大將慕容鐵勒拱手曰:
“單于英明!然冒頓之法極其嚴苛,恐士卒難忍。”
軻比能聞言大笑:
“欲成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傳令:聞金鼓而不進者斬,聞號角而不退者斬,陣列不齊者鞭五十!”
訓練初日,
軻比能命士卒以木為馬,以草為人,習沖鋒陣型。
時有百夫長禿發兀術指揮失當,陣型紊亂。
軻比能竟親自執鞭,當眾鞭之五十,血染戰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