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上山巒疊翠,云霧繚繞。
土人結草為廬,以漁獵為生。
雖得天地之靈氣,然物產匱乏。
每逢颶風海嘯,則饑饉相隨,民生甚艱。
時值章武十一年年,孫權抵達夷州。
欲在此地,立足腳跟。
到此后,教民耕織,興修水利,夷州始得開化。
然較之中原沃土千里、市井繁華。
夷州仍如螢火比之皓月,貧瘠不堪言說。
這一日,海風送帆。
夷州酋長阿蠻率三艘帆船抵東安港。
船上載有吳王劉永所賜錦緞百匹、瓷器五十件、青銅器三十件、稻種十石及農書數卷。
阿蠻撫摸著這些珍寶,黝黑的臉上泛起紅光。
登岸后,
阿蠻不敢怠慢,即刻求見吳王孫權。
孫權此時居于東安別宮,雖失了江東根基,卻仍保持著王者的威儀。
見阿蠻伏地行禮,他微微抬手道:
“不必多禮,你走這一趟辛苦了。”
阿蠻再拜而言:
“蒙吳王劉永厚待,賜下諸多珍寶,且命小臣傳話:”
“滄海雖闊,不隔同心。”
“夷夏雖遠,可通有無。”
“愿與東安永結盟好,互通貿易。”
孫權聽罷,長舒一口氣,眉間積郁稍解。
他深知夷州土地貧瘠,僅靠本土產出,難以為繼。
近年來雖經整治,不過勉強自足。
若要與中土富庶之地相比,不啻天壤之別。
“對了,夷州現今情形若何?”
孫權問道。
孫權雖然就身處夷州,但他主要活動范圍就在東安。
其余地方,他是沒去過,具體情況也是不清楚的。
阿蠻恭敬回答:
“自蒙吳王教化,我等學會了耕種紡織,修建水渠。”
“已不再如往日那般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然島上土地稀薄,所產稻米粒小產量低。”
“織出的布匹粗糙,仍不能與中土相提并論。”
孫權頷首不語,心中已有計較。
次日,
孫權召呂范、是儀等舊臣商議。
呂范進言道:
“劉永既示善意,主公何不借此通路,向劉備稱臣納貢?”
“今劉備擁百萬之眾,處中國以臨萬邦,勢大難敵。”
“若得通好,不但夷州可得供給,東安將士亦有了退路。”
是儀亦道:
“劉永既被封為吳王,主公宜避其諱,改換封號。”
“至于新封號,不妨請劉備賜封,以示歸順之意。”
孫權沉思良久,想起當年赤壁之戰與劉備并肩抗曹。
又想起后來爭奪荊州之舊事,不禁慨然長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吾為江東子弟計,為夷州百姓計,稱臣納貢亦非不可為。”
遂決議取消自己吳王封號,遣使通過劉永向劉備稱臣納貢。
……
:<ahref="https://88abd3"target="_blank">https://88abd3</a>。手機版:<ahref="https://88abd3"target="_blank">https://88abd3</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