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春雨淅瀝。
丞相府內,司馬懿獨坐案前。
凝視著地圖上漢中與關中之間的山川險要。
五次北伐,五度敗績。
每一次失敗都如刀刻在他心頭。
“丞相,糧草統計已畢。”
長史黃權捧著竹簡躬身而入。
司馬懿頭也不抬:
“說。”
“現存糧秣僅夠三月之用,軍械缺損三成,戰馬……”
“唉,蜀地本就缺馬。”
“此前尚可從西域人手中購得西域汗血馬,如今諸葛亮打通了絲綢之路。”
“西域諸國紛紛向漢……向齊國臣服。”
“已經沒有哪個國家,愿意賣給我們馬匹了。”
黃權無奈長嘆。
古代戰力最強的兵種就是騎兵。
而蜀地的缺馬,不僅僅會削弱魏軍的戰斗力。
更重要的是,蜀道艱難,路途崎嶇。
需要大量的牲畜來運輸。
“夠了!”
司馬懿突然拍案而起,竹簡震落一地。
“十四年,整整十四年!”
“自吾隨莊王入蜀地以來,未嘗不勵精圖治,就盼望蜀地能夠發展起來。”
“期間,吾足足進行了五次北伐!”
“每次皆因糧草不濟、軍備不足而功敗垂成!”
“此等恥辱,爾等可能體會?”
顯然,司馬懿并沒有把自己的失敗,單純歸咎于個人能力。
因為在他看來,倘若他能夠擁有對面漢朝的軍力與國力為后盾,自己肯定也能超神。
而現實情況就是,在巨大的國力差距下,司馬懿本就身處劣勢。
而面對諸葛亮與陸遜在關中的組合,司馬懿更是寸步難進。
每一次都是功敗垂成。
黃權戰戰兢兢:
“丞相息怒……”
司馬懿深吸一口氣,走到窗前。
雨中的成都街道上,可見零星傷兵蹣跚而行。
他忽然想起慘死在李翊手中的族人,拳頭不禁握緊。
“傳令:自即日起,休兵罷戰。”
“積草屯糧,講陣論武,整治軍器。”
“兩年之內,必使蜀地煥然一新!”
次日,丞相府頒布《治蜀令》:
“一曰廣開屯田,軍民同耕。”
“二曰整修水利,灌溉沃野。”
“三曰鼓勵商貿,充實府庫。”
“四曰精煉軍械,改良戰具。”
“五曰存恤將士,厚待傷殘。”
命令既下,蜀地頓時忙碌起來。
司馬懿親臨都江堰,督修水利。
只見他挽起衣袖,與民夫一同抬石壘堰。
眾官見狀,無不震驚。
“丞相使不得!”
黃權急忙勸阻。
司馬懿抹去額汗:
“昔日李冰父子修此堰,使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
“今吾輩若不能守成開拓,何以面對先人?”
一年過去,成都平原麥浪翻滾。
司馬懿又設立軍器監,召募天下巧匠。
“此弩射程不足,”
司馬懿拿起一把弩機細看,“可借鑒齊國的連弩設計,增加射程。”
工匠面露難色:“丞相,連弩機制復雜,恐難仿制。”
司馬懿冷笑:
“難?諸葛亮既然能在李翊的李相連弩上,改造出諸葛連弩。”
“吾等就不能自己改進弩機了?取紙筆來!”
他親自繪制圖紙,將連弩與蜀弩結合。
設計出可連發十矢的新式弩機。
又改良鎧甲,以蜀錦為襯,輕便堅韌。
顯然,
在反復失敗,以及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催生出了一個最強的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