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將交鋒只一合,鄭文手起刀落,竟將“秦朗”斬于馬下。
魏軍驚散,鄭文提首級得勝回營。
帳中,
諸葛亮端坐帥位,面色驟沉,忽勃然大怒:
“左右!將鄭文推出斬了!”
鄭文驚愕失色:
“小將立功,何故見誅?”
諸葛亮厲聲道:
“吾識秦朗多年!汝所斬者,絕非秦朗。”
“鼠輩安敢欺我!”
鄭文汗如雨下,跪地拜告:
“此實秦朗之弟秦明也,小將非是有意要欺瞞大都督。”
“實是司馬丞相教我如此!”
諸葛亮冷聲笑道:
“司馬懿令汝詐降,欲為內應,卻如何瞞得我過!”
“若不實說,立斬汝頭!”
鄭文知計已破,泣求免死:
“都督明察!確是司馬懿令某詐降。”
“約定火起為號,里應外合。”
諸葛亮神色稍霽:
“汝既求生,可修書一封,教司馬懿自來劫營。”
“若擒得司馬懿,便是汝之功,還當重用。”
鄭文只得修書一封,呈與孔明。
書云:
“今諸葛亮已信某,明夜二更,寨中舉火為號。”
“可速劫營,某當為內應。”
諸葛亮覽畢,令將鄭文監下。
姜維問道:
“都督常年在交州,近年回關中,何以識得秦朗多年?”
諸葛亮搖了搖頭,道:
“吾不識得此人。”
眾人皆是一怔,紛紛問諸葛亮。
既然不認識,剛剛又為什么說認識。
就單純為了詐一詐那鄭文么?
旁坐的陸遜含笑解釋:
“……司馬懿用人極慎。”
“若秦朗真升前將軍,必是驍勇之輩,豈能一合便被斬于馬下?”
“故知所斬非真秦朗,鄭文必是詐降。”
眾將皆服:
“大都督明鑒萬里!”
諸葛亮遂喚姜維、陸遜密議:
“司馬懿既用詐降計,我將計就計。”
“伯約可引一軍伏于寨左,伯言引一軍伏于寨右。”
“待魏軍入寨,舉火為號,兩路夾擊。”
眾將領命而去。
諸葛亮輕搖羽扇,又喚來一名心腹軍士。
附耳低語,如此如此。
軍士領命,懷揣密信,趁夜潛往魏寨。
魏營中軍帳內,司馬懿正觀兵書。
忽聞親兵來報:
“擒獲一漢軍細作,自稱有要事求見丞相。”
司馬懿眉峰一挑:
“帶進來。”
那軍士入帳即拜:
“小人本是蜀人,流落中原,與鄭文將軍同鄉。”
“今鄭將軍被諸葛亮用為先鋒,特托小人獻書于丞相。”
言畢,呈上密信。
司馬懿展信細觀,見信中寫道:
“文幸得孔明信任,授以前鋒。”
“明日晚間,愿舉火為號,為丞相內應。”
“乞盡提大軍來劫寨,共成大功。”
字跡確與先前鄭文書信無異。
司馬懿反復詰問:
“鄭文當真已取得諸葛亮信任乎?”
軍士從容答曰:
“鄭將軍本詐降,今孔明疑心漸去,正是良機。”
“且丞相待秦朗厚而薄鄭將軍,將軍常懷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