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支哥薩克騎兵自打越過頓河流域,向東的路上摧枯拉朽,啥思想工作都是瞎扯,稍有不從就開搶掄刀子,搶完了再殺,蝗蟲過境才是本色。
但在咸海西岸碰上了硬茬子,小玉茲騎兵的戰斗力并不比哥薩克差,大家用的又全是同一套戰術,你來我往的愣是沒分出勝負。如果不是哥薩克騎兵裝備了大量火槍,這一萬哥薩克輕騎兵很可能都過不了咸海。
好在小玉茲汗王的抵抗意識不是很強烈,為了保全實力采取了且戰且退的策略,帶著大部分族人一路南撤主動脫離了戰斗。
只要把道路讓出來,哥薩克騎兵也不想追殺到底,留下扎波羅熱哥薩克在當地繼續施壓,連帶看管搶來的畜群,等著后續大軍抵達,頓河哥薩克就獨自來到了突厥斯坦城下。
關于這場戰爭該怎么打,北方戰區的幾位主要將領在出發之前已經達成了共識,雖然比較勉強,也總算是沒各自為政。
首先發生分歧的就是俄羅斯將領和波立聯邦將領,仇恨這個東西吧,一旦在心底扎了根可能幾輩子都鏟不干凈。
更麻煩的是北方戰區有兩位總指揮,分別負責俄羅斯軍隊和波立聯邦軍隊。誰出的這個主意不清楚,反正挺操蛋的。
伊萬·瓦西里耶維奇·布圖爾林元帥做為俄羅斯軍隊總指揮,希望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以俄羅斯和波立聯邦步兵為主,哥薩克和克里米亞汗國騎兵為輔,先蠶食哈薩克和布哈拉汗國西部和中部的主要城市,消耗當地騎兵有生力量。
待籌集到足夠的糧草,再耐心等待大明陸軍主動出擊,再想辦法將對方的補給線拉長,然后充分發揮騎兵快速大范圍機動的優勢,利用荒漠和戈壁地形爭取通過一兩場戰斗重創其主力。
為什么會這樣想呢?因為俄羅斯軍隊中有人在鄂畢河的堡壘里小小的見識過大明陸軍戰斗力,一個照面就被打得抱頭鼠竄。
就是因為在東征過程中打不過大明陸軍,沙皇和俄羅斯貴族才不得不簽訂了以鄂畢河為界河的條約,相安無事了十多年。
捫心自問,布圖爾林元帥認為這么多年過去了,俄羅斯軍隊有了長足發展,大明軍隊也沒躺在原地睡大覺,若是強攻大明邊境恐怕沒有好果子吃。
唯一有可能獲勝的機會就是把大明陸軍引出來,暴露在哈薩克的荒漠和戈壁灘上,如果再能刮點沙暴就完美了。哪怕自家軍隊也要受很大損失,弄個殺敵1000自損800仍舊算大勝。
進攻大明內陸?做夢吧,布圖爾林根本就沒敢想。現在俄羅斯軍隊里最先進的火槍和火炮都來自大明帝國,用腳指頭也能想明白,這些槍炮肯定不是最先進的。
拿著落后的武器,去別人家里挑戰更先進的武器,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占,這根本就不是作戰,而是自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