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字,應該都有他的意義所在。
所以馮浩允許自己,因為一句話,因為一個圖,因為隨手偶然,挑書。
這種茫茫書海中選到一本書觀看,本身就很有趣。
允許自己隨機獲得一點知識。
也可能是浪費時間,他允許每天在這里浪費一小時,反正不會比刷抖音刷一個小時更浪費了。
這本書封面的一句話很有意思:世間美好的東西不多,一千個關于秋天的句子,都不及山中的一聲蟲鳴。
這一句話,就定了書的基調。
蟲鳴。
《借山而居》
寫了一個年輕人張二冬在深山上租了房子改造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居住的故事,與其說是故事,應該說散文日記更合適。
寫的很隨性,記錄生活,像是日記。
看這本書的內容很輕松,的時候,有點像是嗑瓜子品茶,還是那種加了焦棗的茶,微甜,茶不是好茶,可能是一斤幾十塊那種,但是慢慢喝,喝出了滋味。
他把他山居瑣碎的生活寫了出來,寫的愉快妙曼,劈柴,喂雞,修路,畫畫,寫的詩情畫意,讓你忽略雞屎很臭,冬日山里很冷,手長凍瘡,取個快遞要爬山路爬十幾分鐘,自己扛著柴燒火,寂靜,很長很長,寂靜的夜,八年。
那些隱藏在輕快文字背后的瑣碎,其實也藏的不那么嚴實。
午睡,烤火,畫畫,曬太陽。
那是屬于他的生活,他經歷這種生活并且寫書成名出版成為暢銷書,他有了名利,他隱居山中,淡泊名利。
實際他周圍的村落里有很多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過著一樣的生活,過的艱苦,艱難,想著要走出大山,要給孩子們好的教育,要努力,要出去打工,沒人說這些農民淡泊名利,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名利,何來淡泊。
看這個書的時候,很容易就沉浸進去。
仿若自己成為了馮二冬,也住在山里,穿著隨意,吃的簡單,偶爾興起,也會摘個槐花炸個天婦羅槐花,摘個楊梅泡個酒,等來年喝。
文字硬控,讓心靈寧靜。
不知不覺就看完了。甚至都沒有用時間去哪兒buff。
感覺時間過的飛快,沉浸在當中了。
再抬頭。
圖書館的人都消失了,剛剛繁忙的人群,像是一場夢。
自己今天看的有點超時了。
陽光也到了屋頂正上方,退出了圖書館,照耀外面的草地。
馮浩才發覺自己腳心有點涼,坐久了,感覺腳心會出汗,出汗襪子就有點濕涼。
一兩個小時感受了人家的八年時光,或許這就是文字的魅力,記錄時光記錄文明,還能讓你感同身受。
心里平靜許多。
甚至覺得如果畢業真找不到工作,或者人生到了低谷,其實干脆住到深山里,一年房租一千五,好像真的挺便宜的,不過二冬說他住了火了之后,那邊附近的農民房子漲價了,一年現在要五千,他可能會往更深的深山走。
當然這只是想想,爸媽讓自己上學并不是為了培養自己最后躲在農村里不出門的,過退休生活,因為這種生活,如果成名了,還能有收入,如果真的默默無聞,死宅,感覺就倒退回到了祖上,最早住在村子里的生活,而且更難。
只能說感激現代社會,思想開放包容,治安也比較好,讓每個人能過自己想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