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府。
作為老朱賜給朱允熥的府邸,占地面積極廣。
朱允熥便將其中的一部分,分隔了出來,作為大明日報的辦公地點。
姚廣孝所住的地方,也在這里的一角。
自從同意投效到朱允熥門下之后,道衍和尚做事還是十分負責。
大明日報的印刷機數量,每天都在增加,規模也一步步擴大。
人多了,規模大了,管理也就越來越復雜。
這時候就體現出老和尚的管理能力了。
整個報社,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沒有任何混亂的跡象。
除了朱允熥提議設置的記者之外,老和尚又增設了一個探聽司,專門負責打探金陵城乃至附近郊區的各種新鮮事兒。
與記者不同的是,他們不用寫稿發表,只要將情報收集來即可。
再從中挑選一些,發表在報刊的。
而其他的,則作為民間動向的材料,簡要向朱允熥匯報。
有這批人員存在,朱允熥對金陵城內的諸多情況,便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
當然,與老朱的錦衣衛密探和檢校還是沒辦法比。
畢竟才剛剛起步,而且他們只是白身,沒有權限,也不能在關鍵時刻亮明身份讓官方協助,很多機密事情都沒辦法知道。
高門大院內發生的事情,更是只能通過外泄的傳聞來探知一二。
朱允熥對此也十分滿足。
至少還能讓他了解金陵街面上發生的許多事情,而不是一個閉眼瞎。
以他監國的身份,自然不方便隨意外出上街。
更別說,不久前才剛剛發生了行刺的事情。
朱允熥過來的時候,道衍和尚正在算賬,算盤打得極快。
他不由笑道:“想不到你這吃齋念佛的和尚,竟然還是一個賬房高手。”
姚廣孝抬頭,看到是吳王,連忙起身行禮,道:“吳王殿下過來,怎么也不通傳一聲?”
“貧僧是被逼上梁山了,大明日報銷量每日都在上漲,收入大,開支也大,各種賬目繁多,很容易就出錯了。”
他有些感慨。
活了五十幾年,這輩子還沒有這般認真仔細算過賬。
會打算盤只是因為老和尚對百家百業皆無偏見,所學極廣極雜。
朱允熥笑道:“這種事,不是該由賬房先生負責嗎?怎么你還親力親為了呢?”
姚廣孝苦笑道:“賬房記載的繁亂,貧僧需要每隔幾日,便將其清理核對一遍。”
朱允熥隨手拿起賬本,翻看了幾頁,突然腦海內靈光一閃。
復式記賬法!
若使用復式記賬法,按照“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原則進行記錄,在相關的賬簿中分別登記,會使賬賬簿記錄更為準確,可靠性更高。
也能防止單項記賬中的漏記,重記等錯誤。
再者,后面可以通過試算平衡,檢查賬簿記錄是否正確,確保賬簿的一致性。
如此一來,賬目雖多,卻不會亂,也不會錯。
想到這里,朱允熥當即和姚廣孝講起了復式記賬法,并讓他按照復式記賬的原則,重建賬簿。
姚廣孝剛聽他說時,還多少有些不以為然。
畢竟,朱允熥只是十多歲的孩子,縱有天資,所學也不可能廣博,還需要時間積累。
但隨著朱允熥的講解展開,姚廣孝卻是越聽越驚訝,一雙佛眸不斷放光。
以他的聰明,自然很快就能理解復式記賬法的種種好處。
“妙啊!妙啊!此法大妙!”姚廣孝拍掌贊嘆道:“用此法計賬,經過反復比對,從此賬目混亂,漏記,錯記等皆可從此消失矣!”
“吳王殿下年紀輕輕,竟能想出這般匪夷所思的記賬法,當真有驚世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