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畢竟是初理朝政,更沒有處理戰事的經驗,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是好了。
朱允熥眉頭緊鎖,亦陷入了沉思。
眼下槍支的制造,已經到了一個最關鍵的時刻。
雖然不可能造出后世二十一世紀那般厲害的槍械,但簡單的燧發槍,已經有了一些眉目。
歷史上,第一支燧發槍出現在十六世紀中葉。
因為朱允熥的出現,讓這一時間提早了一百六十年。
這其實很正常。
農業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是非常緩慢的。
早一百年,晚一百年,整個社會都沒有太大的變化。
也就是說,相關的發展其實早已基本成熟,需要的只是歷史的某一個偶然。
此時熟知后世情況的朱允熥,將其提前弄出來,也是十分自然的事。
對于大明來說,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優勢,卻將是非常巨大的。
如果能組建一支全部裝備燧發槍的軍隊,便能輕松不費力的擊潰北元大軍。
然而,此刻的燧發槍還沒有最后定型,還有一些小毛病需要解決。
何況即使是正式定型生產了,以這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生產的速度也不可能很快。
生產之后,還需要裝備軍隊,并訓練與之對應的新戰法。
這些都需要時間。
可北元在這個時候南下,他又哪里還有時間呢?
正當朱允熥一陣陣心煩意亂的時候,有人從外面進來,送上一封緊急奏章。
楊士奇接過來,翻開一看,臉色頓時為之一變。
朱允熥問道:“何事?”
楊士奇將奏章遞上,道:“這是晉王請求離京的奏章。”
“晉王說北方邊境吃緊,北元即將大舉進攻河套地區。”
“他身為塞邊藩王,那一帶又是他的防區,為大明鎮守邊疆,乃是職責所在,義不容辭。”
“故即日起,率輕騎護從,離開金陵城,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山西太原,坐鎮指揮諸軍,抵抗北元侵襲。”
朱允熥臉色一沉,接過奏章掃了一眼。
晉王已經先自行離京了。
好巧啊!
“他這分明是故意為之!”朱允熥冷哼道。
朱棣的主動拜師,讓晉王朱棡陷入了兩難之境。
同樣身為統率千軍萬馬的藩王,同樣是叔叔。
朱棣拜了朱允熥為師,那他也要不要拜呢?
拜,朱棡不甘心。
不拜,恐怕會讓老朱不高興。
此時借著北元南侵的名頭為由,離開京師,完美避開大明軍事學院開學的時間,也就沒有這個難題了。
“確實如此!”楊士奇苦笑道:“但人家的理由十分充足,我們也說不出什么反對的話。”
見朱允熥的神色仍不見好轉,他勸道:“殿下既然要接掌大明江山,就要承神器之重。”
“儲君之爭,不過是第一步而已。”
“晉王麾下大將如云,兵強馬壯,他又素來得陛下喜愛,其野心恐怕不小。”
“甚至那日殿下遇刺之事,未必就沒有他的參與,只是我們難以找到證據罷了。”
朱允熥心中念頭閃爍。
歷史上的朱允炆,怎么被冊立為皇太孫之后,就沒有這么多的阻礙呢?
好像一切都順風順水一般。
而自己,卻處處危機,步步驚心。
但很快,他又察覺不對。
老朱在朱標身死,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后,借著藍玉案為由,大肆屠戮功臣勛貴。
這其中,又有多少刀光劍影,又有多少明爭暗斗,多少人身首異處?
只不過,最終都化作了史書上寥寥無幾,簡簡單單,風輕云淡的記載。
再翻史書時,表面上竟看不出任何波瀾。
可身處其中的人,感受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
秦王、晉王亦先后身死……
他們的死,是否又還有不為人知的真相,埋藏在歷史的深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