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長長吁了口氣。
高處不勝寒。
欲承神器,必受其重。
朝堂上的爾虞我詐,爭權奪勢,哪一天能停息呢?
別說他還只是監國,就是成了皇帝,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應對。
楊士奇道:“殿下宜早做決定,究竟是讓那些大將快馬加鞭,返回北方邊境,指揮大軍,防范北元南下,還是在軍事學院照常入學開課?”
朱允熥也感到難以決斷。
軍事上的事情,若以事后的眼光來看,都非常簡單明了。
但身在局中,則是完全不一樣的。
情報有很多,哪一份是真的?哪一份假的?
你如何判斷?
判斷不了,又如何做決策?
這些才是最難的。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可是,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
就算搜集再多的情報,最終也一定有許多是真假難明,虛實難辨。
只能依靠決策者自身敏銳的觀察力,判斷力來做分析和決斷。
軍事迷霧是千古永恒的難題。
何況他此際在金陵城,距離北方邊境足有數千里之遙。
又從來沒有處理過類似的事。
半晌后,朱允熥沉聲問道:“楊先生的建議呢?”
楊士奇思索了片刻,道:“依我之見,殿下可挑幾名大將,令他們即刻前往北方邊疆,坐鎮指揮諸軍,以備不測。”
“其他人則仍留在金陵城,參加大明軍事學院的開學典禮,向殿下行拜師大禮。”
“只是哪些人該去,哪些人該留,仍不太好確定。”
按常理來說,自然應該將在軍中威望高,打仗厲害的派出去。
可若這些人派出去了,留下的人,拜師的意義也就不大了。
楊士奇頓了頓,又誠實道:“我畢竟從不曾處理過軍國大事,亦無戰陣經驗。”
“殿下可立即召見梁國公藍玉等人,商議此事。”
“或許,他們另有良策,也說不定。”
朱允熥微微點頭,楊士奇的建議,倒也說得十分在理,不失為老成謀國之言。
眼下的情況,恐怕也只能這么辦了。
他正待開口,卻見姚廣孝從外面快步走了進來。
老和尚素來穩重,遇事從不驚慌。
似今日這般步履匆忙,朱允熥還是第一次見到。
“殿下,貧僧聽聞,北方有緊急軍報送入金陵城,不知可否供貧僧一觀?”
一進殿,姚廣孝便迫不急待的開口。
朱允熥指了指桌子上那一堆的塘報,道:“這些都是,你自己看吧。”
姚廣孝聞言,立即拿了起來,迅速翻看。
看完一本,接著再看另一本……
他的臉上,神情極速變幻,陰云密布。
朱允熥和楊士奇對望了一眼,皆有些奇怪姚廣孝的反應。
老和尚的舉止,好像有點不太對。
兩人卻都沒有開口說話,而是靜靜等著姚廣孝將軍情塘報看完。
老和尚看得極快,不多時,便已將最后一封奏章放下。
只見他長吁了口氣。
突然,佛眸圓睜,聲音沉似悶雷,道:“殿下,貧僧以為,這些塘報皆是假的,北方安寧無戰事!”
呼!
此言一出,大殿內便宛如有無形陰風,襲掃而過。
氣氛剎時間為之一變。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