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酒壺,他念出了最后兩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全場寂靜無音。
眾人都還沉醉在剛才那幾句簡短平淡的詞句中。
心神震撼!
實難相信世間竟有人出口成詩,隨便一吟便堪稱千古名句!
平平淡淡的用語,便仿佛說平常話一般。
卻自有清空之氣,浩瀚滄桑之意,撲面而來。
朱允熥笑道:“用本王這首臨江仙,為你的三國演義作開篇詞,如何?”
說話間,抬眸一望,卻見羅貫中竟已是淚流滿面。
他深深下拜:“殿下之才,令人如高山仰止。”
“殿下今日作詞之恩,羅某唯粉身碎骨以報。”
“自今日起,羅某必為殿下所托之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身為三國演義的創作者,羅貫中一直想給自己的書寫一篇開篇詞。
但絞盡腦汁,想來想去,卻也沒有想出好詞。
便只能暫時放在一邊。
此際聽了吳王的詞,只覺此詞慷慨悲壯,意味無窮,讀來令人蕩氣回腸,與三國演義所寫的故事,簡直是絕配!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
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
這與自己的人生,與三國傳說,相映相成。
吳王能寫出此詞,足見其才。
將此詞贈與他,作為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則可見其用心。
故而,羅貫中才會感激涕零。
朱允熥哈哈大笑:“羅先生,言重了!”
此詞本來就被后人用在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上,我不過是提前拿來一用罷了。
他轉而望向方孝孺:“方先生以為,本王的詞如何呢?”
話音落下,才發現方孝孺早已失神落魄,站在那里用別人都聽不見的聲音喃喃自語,也不知在說些什么。
他今日前來,是想令朱允熥名聲掃地的。
卻沒想到,反而成全了對方。
自己投靠吳王的嫌疑不僅沒洗清,又還加重了幾分。
許久,方孝孺才從失神中回神。
“今日得見吳王隨口作詞,竟能寫至此等境界,才知世間真有“天才”。”
“方某自幼讀書,亦曾被無數人贊為“聰慧過人”。”
“如今始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方某這點微末之才,與吳王相比,便是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
“吳王殿下,方某服了!”
他作揖拱手,拜別后轉身離開。
一邊走,一邊輕聲念道:“舉世皆宗李杜詩,不知李杜更宗誰?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詞。妙啊!妙啊!”
他走出酒樓,仰頭望天,笑道:“長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能得親眼見證,亦不失為平生快事。快哉!快哉!”
豪氣沖天而起,眼角眸邊,卻有兩行清淚,滾滾流出。
……
是日,朱允熥于聚賢樓內,當眾作臨江仙,轟動朝野!
世間再無人質疑少年吳王詩才。
同一日,方孝孺辭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