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豈會冒著九死一生的風險,起兵反元呢?”
“不都是因為實在活不下去了,才下定決心反了嗎?”
至于什么為了天下蒼生,什么為了拯救千千萬萬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窮苦百姓,所以不計個人生死,奮而起義,那當然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為自己立牌坊的漂亮話。
實際上嘛,就是老子活不了下去,左右是死路一條,干脆反了!
方孝孺臉色緩和了許多。
吳王都老老實實承認了,這里又沒有第三人,那便沒啥事了。
他振聲繼續道:“要使窮人有生計可以維持,江山才可穩定,天下才不致于陷入戰亂。”
“唯有復周禮制,恢復井田。”
“令天下田地皆不可買賣,窮人富人皆有恒產。”
“如此才可一勞永逸解決這個問題。”
“天下事,不患寡而患不公。”
“向使家家戶戶田地皆一樣,則天下大同。”
“窮苦百姓再不會無立稚之地,也就不會再有人造反,天下從此永遠太平。”
你這是共產主義思想萌芽啊!
朱允熥在心中暗嘆。
他對此并不奇怪。
中國歷史上,關于“天下大同”的思想,由來以久。
雖然具體表現各有不同,但大體上又相差不大。
北宋末年,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更是明確喊出“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得到了無數人的響應。
也足以說明,百姓心中早就有這樣的念頭。
方孝孺是井田制的堅定支持者,說白了,也就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貧富相等。
可是將王莽走過來的路,再走一遍,有什么意義嗎?
朱允熥拱手道:“先生有此大志,令人欽佩。”
“不過,先生以為,這真能實現嗎?”
“難!”他的話音方落,方孝孺便立即回言。
“但天下事,事在人為。”
“行井田制,方能實現天下大同!”
“我自幼讀圣賢書,繼圣人之志,當為天下蒼生謀萬世太平,又豈能因難而不行?”
“縱然是傾盡一生之力,粉身碎骨,也要致力如此!”
“若我不行,還有后人!”
方孝孺雖然迂腐,但人其實卻極其聰明,否則,也不能成為飽學之士。
自古“武無第二,文無第一”,讀書讀到認天下讀書人都認可他的學問高,認可他學識淵博,這可不是什么人都行的!
方孝孺不精于謀略,但在讀書這件事上,說他是千萬里挑一的人才,亦不為過!
朱允熥搖頭,笑道:“井田制不可行,但本王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能令天下窮人皆有生計,令天下富人不能兼并田地。”
方孝孺眼內精芒一閃:“還請吳王殿下賜教!”
朱允熥霍地一下,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推開了窗戶。
冬日無陽,陰云密布,雖未下雨,卻有寒風陣陣,似刀似劍襲人。
“今日本王在此所說的話,出得本王之口,入得你耳,再不會有第三人得聞。”
“日后你若在外間提起,本王也絕不會承認。”
“只會定你一個誹謗親王的罪名,將你入罪重罰!”
方孝孺聽得此言,臉色亦隨之凝重。
眼前之人,可是大明的監國,天下間除皇帝陛下外,權力最重之人。
如今皇帝陛下不理朝政,他便是天下第一人!
他有什么話說不得呢?
有什么話,嚴重到連他都不愿承認,不敢承認呢?
疑惑之中,便聽得朱允熥聲音淡淡響起。
“方孝孺,你方才說,要繼圣人之志,為天下蒼生謀萬世太平,縱使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本王問你,你可愿為天下蒼生,背千秋萬載之罵名?”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