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藩王和宗室子弟牽頭,士兵和百姓們也更愿意相信,海外真的有寶貝,有利可圖。
要不然,朝廷怎么會讓藩王和宗室們出海呢?
如此一來,藩王和宗室子弟,也能因此而立下功績,爭取獲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爵位,又或者讓自己的爵位提升。
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很強的吸引力的。
至于說坑害普通老百姓之類的……
若讓他們留在大明辦事,這自然是極大的隱患。
但讓他們出海,去建立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海外王國,那就不是啥問題了。
要禍害也是禍害的外面人,關大明百姓什么事?
何況,以那些蠻荒之地的落后程度,只要他們去了,就會給那里帶來文明和秩序,反而是造福當地百姓,有利于世界人民的事了。
再者,讓藩王和宗室子弟帶頭出海,獲取了利益之后,就會帶動整個大明社會跟進。
豪紳地主,士族、乃至平民百姓,都會緊隨其后。
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源,也能通過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斷的輸入。
有了深度利益綁定之后,禁海和閉關鎖國就會遭到所有人的反對。
朝廷根本無須消耗巨額軍費,派出大軍遠征。
只要跟在后面摘取勝利果實就行。
相反,若是直接由朝廷派兵去征服,反而制約多,風險高,不劃算。
交給藩王和宗室子弟,讓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才是最好的方法。
這些規劃,朱允熥此前都反復想過,此時正好借機提出來。
老朱并沒有懷疑他的話,看著地圖感嘆道:“天下果然很大,咱大明疆域如此遼闊,也不過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罷了。”
旋即,老朱的語氣,驟然一變。
“熥兒,你是不是想開疆拓土?”
“想讓大明的疆域變得更遼闊?”
“讓自己名垂青史?”
“為此不惜民力,財力,物力?”
“咱告訴你,不行!”
老朱的臉色,陰沉如墨。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稍有不慎,戰敗便是不可收拾之局。”
“打仗這種事,可不是你兵精糧足,就一定穩操勝券的。”
“有時候,運氣不好,也會吃大虧。”
“當年咱兵鋒最盛的時候,讓徐達統率十幾萬大軍,遠征北元,結果卻遭遇了王保保的伏擊,數萬將士埋骨他鄉。”
“咱大明的國力,也因此而大大受損。”
“所幸老底子還在,仍沒有傷及根本。”
“可其中的經驗教訓,卻是極為慘痛的。”
“漢武帝先后啟用衛青、霍去病,對匈奴多次用兵,確實打得匈奴四分五裂,狼狽不堪。”
“可漢朝自文景之治以來,好不容易才積攢的一點國力,又何嘗不是因此消耗一空呢?”
“再多后來,巫蠱之亂爆發,李廣利兵敗,西漢在漢武帝之后,迅速走向衰敗。”
“隋煬帝亦是好大喜功,三征高麗,耗費國庫錢糧無數,民不堪重負,揭竿而起,隋朝因此而亡。”
“就算善用兵者如唐太宗李世民,當年也在征伐高麗時吃了大虧。”
“這些都是慘痛的教訓啊!”
“勞師遠征,于國家全然無益,這不是一位英明的帝王應該做的事情。”
“身為帝王,要好好治理天下,善待百姓,讓天下老百姓安居樂業,都能有飯吃,有衣穿。”
“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功垂千古的欲望,貪一時戰功,將百姓們派出去打仗,讓老人的兒子,孩子的父親,女子的丈夫埋骨他鄉,于心何忍?”
“征發他們去做徭役,服務遠征的大軍,那也是濫用民力,必然引起民怨四起。”
“你這地圖上的疆域,雖然遼闊,但都與咱大明隔山隔海。”
“獲得一大片的蠻荒之地,又不能供給大明,于朝廷國家有何益?”
“那里的百姓,不通教化,強行征服,也難以為我大明所用。”
“反而要派兵駐守,徒耗國力。”
“若不是北元不斷侵襲大明邊境,咱都不想派兵去遠征北元。”
“咱們就守著大明如今的萬里江山,好好過日子,足夠了。”
老朱逮著他就是一通輸出,語氣十分嚴肅。
隨即站起身來,踱著步子道:“不行,咱得將周邊諸國,都列為不征之國,寫入祖訓之中,告誡后世子孫,只要對方不來侵犯我大明,皆不得隨意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