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習愣立當場,眾多生員也一個重。
此聯一出,從此整個國子監的風向,恐怕都要大變。
此前陛下不許國子監生員議論國事,但太孫殿下的做法,竟是截然相反。
“將這幅對聯掛在國子監的大門兩側,讓以后每一個入學的監生,都牢牢記住。”
朱允熥吩咐道。
允許國子監生員議論國事,粗一看以為是無足輕重的小事,實際上,朱允熥很清楚,這是影響十分深遠的大事。
國子監是大明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的風向轉變,影響的并不僅僅是在里面讀書的幾千生員,而是整個大明的所有學堂。
自洪武立國,老朱便一意孤行,強制在全國普及官學教育。
府學、縣學、乃至深入民間農村的鄉學,紛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國子監是一個風向標。
國子監往哪邊轉向,全國所有的學堂,都會跟著轉向。
對于這件事,朱允熥也思考了很久。
老朱下詔準許官員、在野賢人、有志壯士、質樸農夫、商賈技藝等向朝廷獻言獻策,唯獨不準學員議政,向朝廷獻策,這是有其內在邏輯和道理的。
簡單點的說,就是學員們最容易結黨鬧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東林黨的座右銘。
而東林黨人正是以東林學院為中心,將明末的政壇攪成了一鍋亂粥。
大明最終走向滅亡,與東林黨關系極大。
從這一點上來說,老朱限制學員議政論證的嚴令,可以說是有先見之明了。
若是后世能一直嚴格貫徹下去,也不會有明末東林黨人之亂。
朱允熥對這些都十分了解。
但他心中仍然有其他想法。
世間事,有利必有弊。
壓制了學院的言論,對于統治穩定,當然是有利的。
但換一個角度,對于推動社會變革呢?
他已經種下了方孝孺這顆種子,但還遠遠不夠。
要推動整個社會變革,必須先從思想上的轉變開始。
而要轉變整個社會的思想,就必須從學校教育入手。
兩害相權取其輕。
朱允熥有信心能穩定大明,并不怕因此而引發動亂。
正因為如此,他才令國子監給學員們訂閱《大明日報》,讓學員們議政。
《大明日報》是他一手創建的輿論陣地,如果連國子監的學生都不去讀《大明日報》,那便無法將學生發動起來,促進思想轉變。
要知道,不管哪個時代,學生當中的理想主義者數量都是最多的。
畢竟,學生的思想正處于形成之中,最容易被引導。
這既可能是引導向好的一面,也可能是壞的一面。
同窗讀書的關系又非尋常關系可比,也意味著學生們很容易抱團,形成強大的政治勢力。
凡此種種,可以說,在任何時代,學生都是一股特殊又極為有力的政治力量。
東林黨人出自東林學院,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從學生運動開始。
何況,國子監的學生,還不是一般的學生,而是大明未來的官員。
朱允熥正是想引導并掌握這股力量為自己所用,才來到國子監。
要讓老一輩接受科技文明,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極個別思想開明之人,大多數人天生就會抱著抵制的態度。
可學生不一樣。
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驅使,更愿意接受新鮮事物。
國子監的學生,將來都是要做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