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下方的眾多國子監監生,包括祭酒,教習等人,皆是一臉茫然。
科學是什么?
他們的第一反應,便是與“理學”一樣的另一學派。
程朱理學在這個時代影響極廣。
如果太孫殿下要“代圣立言”,在理學之外,再開“科學”,這就是石破天驚的大事了。
整個大明儒林,都將因此而改變。
想到這里,臺下許多人頓時心跳加速,連呼吸也變得粗重起來。
“代圣立言”是每一個儒家學子的畢生追究。
可能做到這一點的,無一不是名動一時的大儒。
某種意義上,它雖然與皇權有些關系,但關系又不是很大。
比如說,如今大明文人最推崇的朱熹。
在世的時候,雖然也算得上是朝廷高官,可也還稱不上“權臣”。
后期更是受到打擊,被罷官免職。
但這絲毫也不影響他在儒林中的崇高聲望。
反而被數不清的文人推為“至圣先賢”。
朱熹所提倡的“理學”,也成為了明初的第一顯學。
太孫殿下雖然有才名,身份地位更是尊貴無比,權傾天下,可是他畢竟只是一個少年,并非當世大儒。
他要自立門派,儒林中能有多少人響應支持呢?
當然,來趨炎附勢的人,肯定不少。
可抵制者呢?
文人以清高孤傲自居的,數不勝數。
若是單純以帝王之尊,就能徹底壓制整個儒林,那歷代皇帝也不用推什么“孔圣人”來維護統治,直接將自己封為圣人,豈不是更好?
任誰想想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
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儒家思想及其影響已深入社會里面的每一個角落,根本不是一代帝王能取代的。
真要這樣做,也只會讓帝王淪為笑柄。
或者像“焚書坑儒”的秦始皇一樣,縱是橫掃六國的千古一帝,也要受到后世最嚴厲的批判。
朱允熥看他們的表情變化,也猜到了他們的心中所想。
“科學”這個詞,對后世的人來說是常識。
但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還很新奇,難以理解。
他們當然會將“科學”與“理學”,“心學”或者其他儒家八派之類的聯想到一起。
不過,他們這樣想也好,正好可以減少自己推廣“科學”的難度。
在國子監提出“科學”的理念,是朱允熥反復思考了許久才做的決定。
僅靠自己一人腦海中記得的那點零零散散的知識,要推動大明邁入工業時代,邁入科技文明時代,太困難了。
發展也會非常之慢。
最重要的一點是,他雖然接受過系統化的現代教育,但此時能記起來的知識,卻不成系統。
很多關鍵知識點,都遺忘了。
比如說,作為念過理工科大學的人,朱允熥清楚記得微積分的公式和原理。
可當他想將微積分寫出來,將其傳授給這個時代的人時,卻發現了另一個致命的問題。
要學習掌握微積分,必須要先學習小學、初中、高中的初等數學。
也就是說,朱允熥需要先編寫出小學,初中,高中的數學教材。
這一下便將他給難住了。
如果是在后世,可以在網上搜資料,可以查閱參考別人寫的東西,讓他去編寫小初高基礎教材,他有自信能完成這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