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孫并沒有明確反對,對此不置可否,但卻經常前往大明軍事學院,培訓將領,檢閱新軍。
這也被視作是正在備戰的信號。
于是,大臣們的上書更頻繁了。
若要出兵北元,春季便是最好的時間。
因為經過一個冬天后,草原上的馬都餓瘦了,戰馬的戰力大減。
在此時進攻韃子,往往能收到極佳的效果。
就在許多人以為朝廷必定要出征北元,兵部眾官員都在為北征做準備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驚爆的消息。
故太子妃所在的呂氏一族,滿門皆被“倭寇”屠戮。
這當然是蔣璩暗地里悄悄率錦衣衛做的。
老朱早就下了將呂氏一族全部誅滅的圣旨。
但事情要秘密的做,找好背鍋者,就只能靜待時機,不能操之過急。
呂氏喪禮過后,在朱允熥的有意安排下,呂氏一族都離開了金陵城,回到其老家壽州。
隨后,便有了倭寇突襲之事。
這個手法談不上有多高明。
但既然官府調查后,認定是“倭寇”所為,那便沒有什么人懷疑。
畢竟,這些年,倭寇做過許多類似的事情。
其中有不少是真正的倭寇,還有許多就是本地的盜賊,裝扮成倭寇。
要不然,大明朝廷也不會發布海禁。
海禁與其說是防止倭寇侵擾,不如說是防止大明的百姓出海,搖身一變,成為“倭寇”。
這些人入則為民,出則為寇。
就真的剿之不盡,殺之不絕了。
消息傳來的第二天,《大明日報》就進行了整版報道。
一是倭寇殘暴無比,致呂氏滿門被屠,慘狀勝過地獄。
二是盡數倭寇昔日種種暴行。
此外,還刊登了以前被倭寇屠戮了家人的受害者的采訪報道。
他們在采訪中聲淚俱下的訴說自己家人的悲慘遭遇,痛斥倭寇的殘暴無人性,呼吁朝廷徹底剿滅倭寇,出兵討伐倭國,使其永不敢再犯大明邊疆,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老百姓總是很容易被煽動的。
何況金陵城本就地處東南,東南沿海的百姓,一直都深受倭寇之害,有切膚之痛。
《大明日報》的報道,立即引發了強烈的反響。
百姓對倭寇,皆是一片喊打喊殺之聲。
一個個都強烈要求朝廷出兵。
文華殿。
朱允熥召集眾官員議事。
“下官以為,倭寇不過是疥癬之疾,雖時有侵擾,然只要加強海禁,使片板不許入海,即可防范。”
“北元才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當此時刻,朝廷應全力對付北元。”
“下官亦以為如此!”
“下官附議!”
“倭國遠居海外,昔日北元兵強馬壯,橫掃天下之時,尚且未能征服倭國,我大明更不能隨意興兵。”
“倭寇殘暴,惡行累累,實令人氣憤,但主不可怒而興師,還望太孫殿下明鑒。”
……
與民間的輿論相反,朝堂上的眾官員,大多數都認為朝廷應該集中精力對付北元,反對出兵倭國。
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他們看來,北元是可能威脅到大明朝存亡的。
草原游牧部落,數千年以來,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要不然,秦始皇也不會修萬里長城。
近一點的說,就在數十年前,這片土地都還在元庭的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