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好不容易才掙脫出來。
可元庭并沒有被徹底消滅,仍在北方草原上游蕩。
這始終是一個隱憂。
一個關系到所有人身家性命的隱憂。
大明的官員、將領,無不希望能永遠消除這一禍患。
相比之下,雖然倭寇在沿海一帶殺燒搶劫,無惡不作。
但若站在全局的高度考慮,倭寇是一小股一小股的,他們只能劫掠民間,卻不太可能推翻王朝的統治。
如此一比較,孰輕孰重,自是一目了然。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北元已經被趕回草原,只要加強邊防,便再難犯境。可倭寇之亂,卻傷及我東南腹地,連故太子妃一家都慘遭屠戮,尋常百姓,又該如何防范?”
“倭寇不平,則東南不穩。”
“東南不穩,則我大明江山不穩。”
“倭寇之患,實乃我大明心腹之患,萬不可輕視。”
“朝廷理應將倭寇全部蕩平,而不是一味退縮了防御。”
但他的話,立即遭到了激烈反對。
“倭寇遠在海上,怎么蕩平?嚴加防范,才是上策。”
雙方爭論了起來。
“派海軍出戰,未必不可!”
“茫茫大海,何其遼闊,又無處問詢,派船出海,就能找得到賊窩嗎?”
“那就出兵倭國!”
“荒謬,連元庭最強盛時都沒有能征服倭國,我大明豈能隨意出兵?”
“元庭不行,我大明未必不可以。”
“用兵是何等大事,豈可如此草率?”
“難道就任由倭寇為害我大明嗎?”
……
雙方你一言,我一語,吵成了一片。
下方。
站在人群內的黃子澄,臉色卻變得有些奇怪起來。
自從呂氏身死,朱允熥被立為太孫,朱允炆被關押,他雖然未被治罪,身份地位卻是一落千丈。
從前許多刻意討好他的官員,都消失不見了。
讓黃子澄深刻領會了一下什么叫人情冷暖。
不過,或許是朱允熥推行商稅的手段太狠太快,原來的許多江浙豪紳,又已經在私下里串聯,希望能再次將其搬倒。
這令黃子澄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對呂氏一族滿門被滅之事,他亦是充滿了懷疑。
因為許多豪紳其實私下與倭寇是有聯系的。
還有部分倭寇干脆就是豪紳們花錢養著的。
黃子澄向他們打聽,卻無人知道此事。
那屠戮呂氏一族的“倭寇”,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聯想到獻王殿下發瘋時對太孫的指控,答案呼之欲出。
作為之前儲君之爭至關重要的參與者,黃子澄立即便想到,這或許是朱允熥的手筆。
不僅殺了呂氏,還屠戮她滿門。
至于為什么不懷疑皇帝陛下,大概是因為黃子澄還不太敢往這上面去想。
時至今日。
連獻王都被圈禁,僅憑他自己,就算再加上江浙豪紳,也不可能將朱允熥搬倒。
但是,若是請倭國出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