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陵長江口岸,到長江出海口,全長約摸六百余里。
朱允熥此次所率領的戰艦,皆是經過重新設計和改造的新式戰艦。
吃水深,能適應海域航行,且大量運用了縱帆和三角帆,能隨意逆風航行。
后世的長江水道較淺,經過人工疏通且不斷維護,才能讓大船無礙通行。
但那些沉積在河底的河沙,也是一年一年慢慢積累起來。
在此時的大明,至少從金陵到海上這段長江航道,還是挺深的,吃水很深的大船,也能通行無阻。
此次出征,共計有四十一艘大船,合計一萬余人。
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各占五千。
其中戰艦二十八艘,另有兩艘醫療艦,兩艘測量艦,一艘指揮艦,八艘運輸艦。
如果說有什么事情是朱允熥最擔心,那無疑就是傳染病。
大軍遠征,水土不服。
生活條件惡劣,氣候變化莫測。
將士們是很容易染病的。
先進的火器可以輕易的擊敗敵人,卻對付不了疾病。
雖然朱允熥一直想研究出青霉素之類的神藥。
可他前世對這方面的知識實在太過于缺乏,此時也無法進行任何指導。
只能讓醫生們去瞎鼓搗。
恐怕要想制作出青霉素,遠非一朝一夕之功。
朱允熥只能下令在新軍中開展衛生教育,喝開水,勤洗手洗澡,保證吃住的地方干凈衛生,以此來盡量降低傳染病散播的可能性。
此外,還帶了大量的泡菜,以防止缺乏維生素c而引發壞血病。
糧食自然不用說。
其他各種便于保存的臘肉、干蘿卜,瓜類,也攜帶了不少。
朱允熥很清楚種類豐富的食物,對保持士兵健康的身體至關重要。
在陸地上,這通常是不需要考慮的問題。
因為隨意攝取的食物已經足夠豐富。
可一旦出海就不一樣了。
反正只有一萬多人,以此時大明的國力,可以很輕松的按照幾萬人的標準給他們準備主糧和其他食物。
朱允熥對此亦是不惜代價。
無非是多花一點銀子罷了。
攜帶醫療船出征,也是重大舉措之一。
這恐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職醫療船了。
有了它,將士的身體健康又多加了一層保障。
測量船則是為了記錄相應的水文特征,天氣狀況,航向航道……這些都會成為日后寶貴的資料。
僅僅靠口耳相傳的經驗傳承,就會做大量重復的無用功。
而且,沒有經過科學的測量,土經驗的積累是非常緩慢的。
這些測量船上的人,有不少是國子監的監生。
在朱允熥進行“科學”的科普講座之后,許多監生立志走上了科研之路。
這個世界固然有許多人喜歡當官,但厭倦官場的人,其實也不在少數。
只是在此之前,他們沒有別的道路可以選擇。
而今,既然能走上“科學”之路,他們對此都十分興奮。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精通東夷土著語言,以及懂倭國文字和語言的翻譯。
可以說,各種專業人士,應有盡有。
各種物資,亦是如此。
朱允熥的指揮艦上,還攜帶了上百只信鴿。
自從探聽司成立之后,便一直在訓練信鴿。
砸了大量的金錢之后,幾個月的時光,信鴿數量已頗為可觀。
海上傳訊不易,飛鴿傳書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站在指揮艦的最前方,朱允熥的思緒在飛揚。
此次出征,不僅僅是要徹底鏟除倭寇,收復東夷,令倭國從此臣服。
更重要的是,還要為大明后續的改革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