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官員,能去海上監督他們嗎?
若無人監管,腐敗變質則是必然之事。
至于第二道開放海禁的命令,大臣們反對的理由主要有兩點。
一是從前從事海上貿易的人,大多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不法分子。
如今放開,便是放過這些人。
這其實是事實。
在嚴厲的海禁之下,仍然敢冒著違抗朝廷禁令風險,偷偷摸摸去走私的人,肯定不是遵紀守法的良民。
何況即使拋除這一點,海上貿易的風險仍然很大,臺風和海浪的威力,足以令一般人望而卻步。
敢去做這事的人,要么是窮得活不下去了,要么就是膽大包天之徒。
無論哪一種人,在朝廷官員眼里,都是不穩定因素。
不能放任這些人坐大。
第二個理由,那便是開放海外貿易,雖然能給朝廷帶來稅賦收入,可也會使得很多人去經商,去從事海上貿易,而不是老老實實的耕田種地。
長此以往,人心浮動,社會就會不穩定,大明江山,也會因此而不穩。
在后世之人看來,這個理由簡直是無稽之談,荒謬至極。
但在這個時代許多理學儒生和封建地方看來,這是必須要加以重視預防的事。
之前朱允熥放開經商限制,已經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只是大勢所迫,他們不敢站出來公開反對。
如今就再也按耐不住了。
第三道命令,反對的聲浪就更大了。
因為這道命令是——移民!
朱允熥下令,朝廷要移民數十萬人,開發東夷,充實海防邊疆。
至于移民的來源,便是福建等地的流民,無地之人,或者干脆就是犯了法,被判流放的人。
福建不比江浙等地。
這里到處都是窮山惡水。
八山一水一分田。
生存環境極為惡劣。
故而,福建等地的百姓,一直都有去海外討生活的習慣。
活不下去了,就會遠走海外。
朱允熥的命令,便是開放并鼓勵福建等地的民眾,自愿前往東夷,開發東夷。
經歷了元末的戰亂,中原大地,很多地方千里無人煙。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移民的事,從來沒有停過。
比如說,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都是在這一時期進行的。
然而,對于將福建百姓移民海外,卻是激起了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對。
他們紛紛上疏,言辭激烈,擔憂移民海外將引發諸多不可預測的風險與后果。
可惜的是,太孫朱允熥并不在朝中,看不到他們的奏章。
而老皇帝朱元璋,對此事則采取了罕見的沉默態度。
仿佛一切都在他的預料之中,又或是他有意借此考驗太孫的執政能力
在這關鍵時刻,姚廣孝主導下的《大明日報》,再度挺身而出,在報紙上直接刊登了太孫的移民令。
與此同時,還以生動形象的筆觸,將東夷描繪成一處充滿機遇與希望的樂土。
字里行間洋溢著對東夷之地的向往與憧憬。
文章見報后,民間輿論頓時轟動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