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今日的客人數量計算,酒樓扣除各項成本開銷,一日可盈利一兩左右。”
算清楚賬后,老朱驚得目瞪口呆。
原以為這家酒樓賺不了多少錢呢,沒想到,竟然有如此之高的利潤。
一天賺一兩,一年就能賺三百多兩。
這收入,可比大明五品官員的俸祿高多了。
經營一家酒樓,居然如此賺錢?
接下來,老朱又開始計算周邊的酒樓,茶肆,布店乃至攤販們的收入和支出。
并將其統計匯總。
除了開店的商人以外,老朱還計算起維持申城正常運轉所需要的銀錢開支,從路燈照明的費用,再到治安巡邏的支出等等。
朝廷要為申城花費多少錢,又能有多少收入。
越算越是心驚,越算越是深感意外。
“原來路燈的成本開銷,竟然遠遠低于其夜間帶來的收入。”
“原來拆掉城墻,能使交通順暢,減少人員在路上的消耗開支,降低成本。”
“酒樓的客人越多,生意越興旺,店家的成本就越低,因為更多的客人,攤薄了成本。”
“黃酒銷量越高,生產得越多,生產成本就越低,黃酒的價格也越低。”
……
老朱像一個發現了大秘密的小孩子,不斷計算著成本,開支,生產效率,并分析其原因。
開始只是想和“逆孫”較勁,找出“逆孫”所建設的新城里面,潛藏著的治國之迷。
但后來卻是越研究越覺有趣,一個以前從來不曾發覺的新世界,在老朱的眼前,緩緩打開了大門。
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如何降低生產和運轉所需的成本,城市的規模效應,是怎么幫著大家提高收入的……
凡此種種,一一記錄,并作分析。
“這里面有大學問啊!”
老朱在紙上做著記錄和分析,并不時寫上自己的心得。
生產規模的擴大,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一名雇工在單位時間內能生產出更多的東西。
如此一來,即使是以更低的價格出售,所賺的利潤卻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提高。
這促使老板為了賺錢,而去雇傭更多的人。
而為了盡快招募到足夠的人手,不得不采取提高工錢的辦法。
拿到更多工錢的雇工們也有了閑錢去消費,使得商品的銷量上升。
又進一步刺激生產的擴大……
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
物價沒有上漲的原因是生產規模擴大了,生產效率提高了,供應量上升了。
不止如此,還有技術水平的提高。
他們采用了更好的辦法來紡布,鑄鐵,釀酒,制造各種各樣的東西……
這些新的技術,大多數是從《科學》雜刊上學到的。
老朱仔細分析著。
一項一項地算著賬。
他算賬的本事,可是很強的。
如果朱允熥在這里看到老朱所寫的內容,一定會大吃一驚。
因為老朱所記所寫所想,看起來只是在計賬算賬,實際上已經初步觸及到了一個全新的學科——經濟學!
準確點地說,是國民經濟學。
沒錯。
和‘逆孫’較上勁,發誓要挖掘出‘逆孫’治國之秘的老朱,已在不知不覺中,對國民經濟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
生產效率,生產成本,規模,利潤……實物與貨幣的關系,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關系等等……
這位大明的初代皇帝,成為了第一位系統性研究大明國民經濟的“學者”。
大明頭號經濟學家朱元璋,問世了!
……
ps:和昨天一樣,兩章一起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