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發現大明的糧食保障,其實也沒有那么脆弱。
首先是供應問題。
由于元末戰亂,死掉了大量的人,因此而荒蕪的田地亦不少。
這些年以來,朝廷一直在鼓勵墾荒。
每年的田地數量,一直在穩步上漲,也使得糧食的總產量越來越高。
只不過,這些增長,一部分變成了糧食庫存,一部分則被人口數量同步增長帶來的糧食消耗上升所抵銷。
除此之外,還有水泥的廣泛運用,再也不需要用糯米筑城墻,因此又多出了一部分糧食。
還有倭寇被清除之后,沿海新開墾出來的肥沃農田等等。
這些都使得大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不少。
以前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大戶將糧食藏起來了!
外面的餓殍遍野,但大戶的糧倉里仍然是滿的。
很多窮苦百姓正是清楚的知曉這一點,才會在餓得吃不飽飯的時候起來造反,將大戶糧倉里的糧食拿出來分掉。
如今朱允熥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將原本儲藏在大戶糧倉里的糧食,都收進了國庫糧倉中,也加大了糧食的供應保障。
至于說消耗增加嘛。
其實主要增加的,就是在外面工地干活的人。
申城的建設者,碼頭上的苦力,正在參與修路修橋的民工等等。
這些人的人數不少,可能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之多。
但與整個大明的人口相比,他們仍然是極少數。
大明還有大量的人生活在原來的農村,仍然過著和從前一樣的生活,吃和原來一樣多的糧食。
即使這上百萬人吃的糧食大幅度增長,即使他們每個人都吃掉了相當于原來兩個人的糧食,可整個大明的糧食消耗,也只會上漲一點點。
這一點上漲,完全可能因沿海地區的開發,糯米的不再浪費,以及庫存在調整而抵消。
仍然在大明的承受范圍內。
慢慢地,老朱懸著的心,又重新變得安穩。
至少,這樣算起來,大明的糧食問題,似乎也沒有之前想的那么嚴重和急迫。
當然,這還是一個大問題。
畢竟錢已經花出去了。
雇工的工價,也漲上去了。
不太可能再跌落。
要一直維持低價糧食的供應穩定,很困難。
繁華昌盛的大明下,正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只是目前還有時間,暫時仍不會爆發。
見老朱拿著筆陷入沉思,遲遲沒有落筆行文,吉垣在旁邊輕輕喚了一聲:“陛……下!”
“去,將所有的《科學》期刊全部找來。”老朱吩咐了一聲。
科學期刊開始發行的時候,老朱已經賭氣離開了金陵。
不過,他還是令人購買了全套的期刊。
畢竟,微服私訪,遠離朝廷,又賭氣不愿與正主持朝政的孫子聯系,或告知地方官身份,也只能通過《大明日報》、《科學》期刊等了解朝廷的變化和動向了。
很快,吉垣便全部找了過來。
老朱翻開其中的一本《農業》專刊。
上面對于種田的探討非常多,除了種植的農時,施肥,施水,鋤草,防旱抗災等等之類措施的探討之外,還有如何防治病蟲災害,特別是如何制作并使用農藥的問題。
華夏歷史上,農藥使用的時間很早,在幾千年前,便已經在用。
然而,農藥的發展卻非常緩慢。
老朱很清楚除治病蟲的重要性。
后世現代人往往對農藥深惡痛絕,可這主要還是限于蔬菜水果等。
它們的生長期短,農藥殘留量高。
往往采摘下來上市售賣時,還有大量的農藥殘留,對身體健康影響大。
自然引人不滿。
可實際上,在主要糧食作物中,農藥對糧食產量的穩定供應,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如果沒有農藥,世界糧食的總產量可能減產一半乃至更多。
那就不是健不健康的問題,而是餓死多少人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