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之后,農忙時節過去。
與很多人現代幻想中并不一樣。
古代的農民,雖然生活很苦很累,但工作的時間,卻反而沒有后世現代牛馬的工作時間長。
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這個時代的農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對底層農民來說,晚上加班是不可能的。
因為照明是很貴的。
沒有光亮,想加班工作也加不了的。
晚上必須得睡覺休息。
夏天還好,因為日照時間很長。
冬天晝短夜長,休息睡覺的時間足足的。
其次是,與工業社會的生產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都在進行不一樣,干農活是有季節性的。
也就是從農作物播種到收獲這幾個月,才是生產季節。
特別是播種期間和收獲時節,忙得熱火朝天,累得只想趴下。
但過了收獲季,馬上就能閑下來。
很簡單,因為你想干活也沒有活干了。
地里都不長莊稼了,你干什么活呢?
想干也沒得干!
正因為如此,古代農民的生活雖然苦,但實際工作時長卻是遠遠也比不上后世996,甚至007的牛馬們的。
不過嘛,知道農民農閑沒活干了,朝廷就得想法照顧照顧他們。
征發大量的農民去服徭役,繼續干活!
徭役的作用有二。
一是國家進行工程建設,比如修路,修宮殿,修城墻,修堤壩,挖運河等等。
這里面耗費勞力最多的是修宮殿和城墻。
比如說長城可不僅僅秦朝修建起來的。
后世歷朝歷代一直在修。
其規模并不弱于秦長城,只是工期沒有秦朝時那么趕,花費的時間更長罷了。
宮殿就更不用說了。
可不僅僅只有皇宮。
還有很多皇家花園,行宮。
經常會建新的。
龐大的宮殿建筑群當然要征發數不清的勞力才能修筑完成。
相比之下,與后世人想像不一樣的是,修路在古代通常并不算多大的工程。
至于修堤壩和運河,這得視不同的年份而定。
某年黃河潰堤了,重修大堤自然就成了那一年大工程。
但正常年份,河堤只需稍加修繕,工程量也不大。
甚至是根本不修。
運河亦是如此。
正常年份修繕維護只是小打小鬧,遇上大修或重挖的時候,才會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總體上來說,工程建設的規模從投入的資金多少可以比較出來,朝廷投錢最多的永遠是修城墻,其次是修宮殿。
其他的都比不上。
從統治的角度上說,修城墻是為了防范外敵入侵或者內部敵人(境內的城池),鞏固統治。
而修宮殿則是為了讓統治者好好享受。
這兩項是絕對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