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人一起來東宮,也正是為了此事。
只是剛才朱允熥沒有詢問,他們才不太好開口。
“下官等已多次提審黃子澄,但他始終拒不交待,堅稱朝中并無同伙。”
大理寺卿周志清拱手彎腰,道:“黃子澄一案,令朝野人心惶惶。”
“而今,三法司每日收到的舉報信不下數百封,但大多皆查無實據,卻鬧得天下雞犬不寧,官員百姓,無不心驚膽戰,唯恐朝中再度興起大獄。”
“下官以為,此案不宜久拖,還須早日結案。”
自從朱允熥下令開始大張旗鼓的追查黃子澄同伙,其有意再掀起大案的謠言,便不脛而走。
有之前老朱殺得人頭滾滾的“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三大案的例子在前,洪武朝的官員,對這類大案,本就十分敏感。
眼下大家都擔心“黃子澄案”會成為洪武朝第四大案,又豈有不怕之理?
朱允熥擺出來的架勢,可比當初“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等幾大案的架勢還大得多。
眼下全國各地,到處都在檢舉漢奸,揭發黃子澄同黨,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
讓許多官員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
出乎他們的意料的是,這個案子查下來,卻是雷聲大,雨點小。
官員們一個個都被喊去單獨問話,最后卻大多都平安無事的回來。
這就讓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要知道,此前的三大案,在查案的時候,根本沒有鬧出如此之大的動靜。
正式下旨定罪之前,很多官員都還以為自己會被朝廷從輕發落。
直到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大家才回過神來。
可太孫殿下查“黃子澄叛國”一案,似乎與皇帝陛下查案的方式,截然相反。
動靜很大,非常大。
不止是朝堂,連全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也都驚動了。
天下到處都在查漢奸,抓同黨。
《大明日報》上的社論更是一篇比一篇嚴厲。
可偏偏又經沒有抓多少人。
看不懂!
完全看不懂!
朝中的官員,個個戰戰兢兢,卻不知道太孫殿下究竟意欲何為。
周志清便趁著朱允熥詢問的機會,說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聞言,朱允熥道:“那你覺得,黃子澄在朝中有沒有同謀呢?”
“這……”周志清頓時語塞。
黃子澄敢去倭國“借兵”,并與倭國簽訂那等賣國條約,朝中必定有他的內應。
要不然,他憑什么篤定倭國出兵能有用呢?
問題在于,這種事情,一定非常隱秘。
任何文字證據,都會被銷毀,不留痕跡。
正常而言,也不會讓第三人知曉。
因此,當事人如果不主動交待,外人是很難查出來的。
所謂的檢舉,作用不大。
“有同謀卻不能將其揪出來,那便始終是一個隱患。”朱允熥的語氣冰冷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