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孫的來信,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讀書人的思想認識統一了,他們彼此之間不爭論了……那他們就有了共同的敵人——皇帝!
這一刻,老朱又想起了當年的移孟事件。
當年自己下令將孟子的牌位移出孔廟,最終又在天下讀書人的激烈反對中,不得不再次恢復。
還有“郭桓案”、“空印案”……這兩大案件,都是集體作案。
而犯案的人,卻都是文官。
大明朝的未來,是一定要用文官治國的。
曾經隨自己打江山的淮西勛貴,遲早都要退出歷史的舞臺。
這是必然的選擇。
因為任何一個走上正軌的國家,都絕不可能讓武將治國。
真讓武將掌控朝堂的大權,后世的皇帝就該日夜不安了。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打完了天下,大部分武將就該退居二線。
可以馬上打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
若真讓武將掌握大權,那江山能三四十年穩定不倒,都是奇跡了。
不可能長治久安!
有幾百年的王朝壽命。
畢竟,“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的道理,大老粗的武將們,也是很懂的。
文官治國,是必然之路。
也是唯一的選擇。
武將可以重用,國家也不能沒有武將。
但治國,必須也只能是文臣。
可怎么約束文臣呢?
老朱此前的想法,一直都是禁錮思想,讓他們學圣賢之言,學四書五經,讓他們牢記君臣之道。
可儒家思想里面,本身也藏著不少對君主不利的思想。
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再比如“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還有“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等等。
而且,哪怕是帝王,也無法將這些儒家思想內容徹底抹除。
統一了讀書人的思想,使得天下讀書人不再爭論了,卻會讓他們將矛頭一致對準皇帝。
他們會緊密團結在一起,架空皇權!
對啊!
確實會是這樣!
老朱想到這里,越想越是后怕。
沒有想到自己無意間,卻是為大明朝種下了一個天大的隱患。
朱孫說的,太有道理了。
必須在天下讀書人中制造分裂,不能讓他們統一思想!
方孝孺的理論,不管是對也好,錯也好,只要他能讓天下讀書人繼續爭論下去,那對于維護皇權,維護朱家天下,便是有利的。
君主可以利用兩派的矛盾,坐山觀虎斗,左右逢源,用讀書人制讀書人。
這才是統治之道。
相反,若讓程朱理學一統天下,事情就麻煩了。
表面上看起來,這會讓矛盾暫時消失,讓朝堂再無爭論,變得很安寧很穩定。
可這卻是給大明的未來埋下了無法想象的大禍患!
“不能貪一時之功,而給后世子孫留禍啊!”
老朱拿著信,喃喃自語:“幸虧咱那日聽到力工們的爭論,沒有立即派人去傳旨將方孝孺抓起來殺了。”
“此人對我大明,還大有用啊。”
“讓讀書人去爭……對……就要讓他們爭!讓他們斗!”
“這個朱孫,當真是非常人也!天降此人給我大明,是要助我大明大興啊,哈哈哈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