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儒家思想與君權的關系便十分復雜。
儒家尚“禮”。
對維護君主專制十分有利。
但其中也不缺少對君主的制約之意。
一直到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和“大一統”之說。
實際上是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極大的改良,使其對君主制的維護,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這樣的改動讓統治者十分滿意,然后,才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可此前的儒家八派,并沒有消失。
儒家內部不同的思想爭論,還在繼續。
圣人說過很多話,可該怎么解釋,卻是一件很值得商榷的事情。
“代圣立言”,一直都是天下讀書人的至高追求。
如何駕馭儒家,使其為自己所用,也始終是歷代君主必修的功課。
朱允熥此前并沒有想過太多。
他勸方孝孺去講課,去開儒家新學,只是為自己未來的改革做好思想建設,鋪平道路。
可這次,齊泰和黃子澄的事情,給了他啟發。
黃子澄關在刑部大牢,層層防護,守衛森嚴。
按理來說,是絕無可能接觸無關外人的。
然而,齊泰竟然能自由出入,與黃子澄密謀,寫出這么多陷害別人的供詞。
為黃子澄和齊泰提供方便的人,便絕不是一個兩個官員,而是許多人一起聯手。
對掌權者而言,下面的人聯手欺瞞自己,是非常危險征兆。
這時候的朱允熥,突然意識到一件事。
自程朱理學以來,儒家對人們的思想禁錮,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按理來說,此時的朝堂,應該是最穩定的。
因為大臣們的思想和認知空前統一。
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
在歷史上,有明一代,東林黨爭不斷,儒家讀書人與皇權的矛盾不斷激化,難以平息。
后世的皇帝又不得不放出司禮監,重用廠衛來對讀書人進行制衡。
最終搞得朝堂烏煙瘴氣,大明走向衰敗。
明實亡于黨爭!
簡單的幾個字,卻是非常沉痛的歷史教訓。
為什么統一了思想認知的大明,反而黨爭更加厲害了呢?
因為沒有了外部的矛盾,內部矛盾就無法轉移。
讀書人都成了同一派別,那就變成了他們集體與皇帝斗……長此以往,不亡才怪。
所以,讓思想派別有不同,有割裂,表面上看起來,會造成混亂……
但實際上,放到長期的角度,對統治穩定而言,反而是有利的。
正如后世社會也有左派和右派之爭一樣。
如果內部沒有斗爭,那大家就會將矛頭一齊對準最高統治者。
君主要讓儒家治天下,就需要儒家內部保持分裂。
太監是皇權的化身,扶持太監去和讀書人斗,等于皇帝親自下場。
這對于統治來說,實際上是非常不明智的。
最高統治者不應在這樣的爭斗中下場,而應該做一名旁觀者,看著下面的人斗,并隨時加以引導。
這就是統治的藝術。
誠如楊士奇而言,對一名帝王而言,他是沒有政敵的。
因為任何一名站出來公開對抗帝王的人,都會被權力無情的碾壓。
但大權在握的帝王,真的能為所欲為,按自己心中所想去施政嗎?
并不能!
歷史上,掌握大權的帝王多得數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