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寫信給朝廷里當部堂,當閣臣的“恩師”,曾提撥自己的高官等人,問問他們的意見。
如果他們說此事必須要辦,那便照做。
如果他們說可辦可不辦,那就要再好好權衡一二了。
如果對方暗示他不能辦,那朝廷的公文,多半丯成了廢紙一張,扔在那里不管。
官員會想方設法推諉拖延,或置之不理,當其不存在。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他總會有辦法拖延,壓下!
還有時候,也可能不等他請示,他的“恩師”便先寄信來了,告訴他該辦或者不該辦。
他當然會按“恩師”的指示行事。
這便是權力運行的暗線!
絕大多數官員,在上面都是“有人”的。
不抱一條大腿,也不能得到提撥。
事情該不該辦,該怎么辦,該辦到哪一步,一方面是看朝廷的公文,但主要還是得聽自己人的指示。
雙線權力運作,貫穿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
一明一暗兩條線,才構成完整的權力系統。
畢竟,朝堂里面永遠有權力之爭,有派系之分。
不管多英明的帝王,誰也不可能讓其消失。
這也是為什么老百姓看到很多朝廷公布的政令,可地方官員卻偏偏不以為然,根本不去執行,但上面又從來不對這些官員問責追責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在老百姓看不到的地方,該官員得到了上面的“指示”!
為了規避可能出現的政治風險,暗線上的官員指示,很多時候會模糊不清。
這就需要下面的官員,有很高的智慧,能深刻領會上面的意思了。
不過,這一點倒也不用擔心。
因為辦事能力再差的官員,在這方面的能力都是非常強的。
要不然,也根本不可能得到提撥重用。
官員們的“技能點”都加在這上面呢。
在外人看來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指示”,在官員們心里,可都跟明鏡兒似的,一看就懂,一點便透。
朱允熥很清楚這一點,才會在朝堂連續開七天的朝會,還接著親自去各部門繼續開會。
將自己的意圖擺得明明白白的。
如此一來,朝廷里面的官員,才會分別寄信給自己的下面人,告訴他們,太孫殿下這回是動真格的,你就不要再推諉敷衍,更不要去觸風頭,犯逆鱗,那是給自己找麻煩,真出了事,我也保不了你。
那些人收到信,才會真正將朝廷下發的公文重視起來。
也只有這樣,才能將大明龐大的官僚系統,真正全面動員起來。
老朱的懲治貪腐,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可為何最終的成效,卻差強人意呢?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
但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老朱更喜歡事后的殺戮,而不是事情的動員。
在老朱看來,事前已經發布的命令,你再違反,那便殺無赦。
可在被殺的官員看來,卻覺得自己好冤,我也不知道你玩真的,我也不知道你這么重視啊!
我后悔啊,但已經晚了。
說白了,老朱是在用治軍的方法治國,覺得什么事都要令行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