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允熥更清楚,即便是治軍,對于重要的軍令,也要反復重申。
這便是所謂的“三令五申”。
為什么不是下一次命令就不說了,而要三令五申呢?
因為人性的墮性。
不時時刻刻抓,不反復重申,使人不敢有絲毫的松解,僅靠事后的懲罰,意義是不大的。
在老朱眼里,朝廷官員是不能有暗線權力的。
所以他辦事也遵循這一原則。
大明朝堂上兩股最強大的政治勢力,淮西勛貴和浙黨集團,都是老朱嚴厲打擊的對象。
但朱允熥卻明白,沒有暗線權力是不可能的。
官場的用人規則決定了,上面的官員,對下面官員的仕途升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迫使其產生一定程度上的依附,并按能影響自己升遷的官員的命令行事。
權力永遠如此,無法消除,只能加以利用。
稅務司之前征稅為什么難?
朝堂上的反對聲越大,地方官收到上面的人寄來的信,便越對稅務司官員不以為然,不加以配合,征稅自然也越難。
如今,在朱允熥的全力推動下,大明王朝的官僚機構迅速運轉,收到自己人寄來的信,地方官員再不敢對朝廷布置的清剿江湖幫派,盜賊匪寇的命令不加重視。
明暗兩條線的權力齊心運作,官僚系統由此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
與此同時。
郵司的舉報監督系統也開始發揮作用。
與之前舉報黃子澄案不一樣,對于舉報貪腐官員,黑惡勢力,江湖門派,百姓們多少還是有點顧忌的。
不清楚舉報的后果如何,是否會招致報復。
因而舉報信也要少得多。
但這樣反而使用刑部、法部、都察院都有足夠的人手和精力,對舉報內容進行深入的查處。
而不是被海量的信件所淹沒。
都察院,刑部,法部皆設置專門的舉報處理中心。
都察院受理對官員違法的舉報。
刑部專司江湖幫派,盜賊匪寇等。
法部自然是接受案件審理相關的舉報。
在這些部門,皆設置類似于朝廷通政司這樣的辦公形式。
收到舉報信后,當場拆開,并進行記錄,再交予下面的去處理。
舉報信分為兩類,一類是實名舉報,另一類是匿名舉報。
凡實名舉報,必須要件件核實,不能有任何遺漏。
匿名舉報,則視情況而定。
一是舉報的情節和內容,是夸夸其談,還是深入細致。
反映的問題,是不是特別重大。
二則看是否有很多封筆跡不同的匿名信,反映同一件事。
根據這些,做出輕重緩急的區分,再派人去調查處理。
以舉報監督系統為核心,一場新的反腐風暴在大明席卷開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