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田地,分為官田和民田。”
“天下初定,陛下便制定了以官田為主,民田為輔的基本國策。”
“其策有五,一為沒收前朝官田和豪強地主的田地,按官民之分,或賜給有功之臣,或出租給百姓。”
“二則‘永不為奴’,即禁止地主以債務或其他方式逼迫租戶成為家奴。”
“三是“永不加賦”,規定每戶每年只需繳納一定數量的錢糧和勞役,不得隨意增加。”
“四是“永不移徙”,凡百姓有耕種田地,除非犯罪被判流放等刑罰,否則,官府不得強令百姓遷徙。”
“五為“永不賣地”,即禁止民間百姓隨意出賣田地,以防止土地兼并。”
……
東宮。
送走朱棡之后,朱允熥便立即召自己的一干心腹議事。
讓夏原吉向他匯報起大明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凡官田又分為五類,為皇田,王田,嫁田,勛田,以及祿田。”
“皇田又稱內田,即皇室所有之田。”
“王田又稱封田,即藩王所有之田。”
“嫁田又稱公主田,用于公主的嫁妝或養老。”
“勛田又稱功田,用于犒賞勛貴功臣的功勞。”
“祿田,即賞賜大臣的田地。”
……
“凡民田,又分為三類,一為自耕田,二為佃田,三為屯田。”
……
“朝廷為掌握天下土地情況,有三制。即‘田簿’制,‘田諭’制,以及‘田調’制。”
“田簿即按照戶口、土地、稅賦等項目,將每戶的土地情況登記在冊,確定田地等級,并定期核查更新。”
“田諭即按照土地的等級、產量、租金等項目,將每畝的土地情況公布于眾,若有遺漏或錯評,百姓亦可上告。”
“田調即按照人口的增減、土地的荒廢、稅賦的變化等情況,定期檢查,將每戶的土地情況進行調整和平衡。”
……
“為保護和改良土地,朝廷還有三項策略。”
“一為興水利,開挖河道、修筑堤壩、疏通灌溉、防止水患。”
“二為獎耕織,規定每戶必須種植朝廷規定的糧食、或棉花等作物。”
“三為禁墾荒,為防止民間百姓胡亂毀林開荒,劃定禁墾區。凡禁墾區,不得開墾。”
……
朱允熥靜靜聽著,眉頭不由微微皺起。
在此之前,他也從查閱過檔案資料。
因為按朱允熥心中定好的計劃,與藩王出海同步進行的,便是大明國內的土地制度改革。
藩王離開大明境內,會留下大量的田地,正好可以將其順勢分配給無地的農民,由此拉開大明田地改革的序幕。
然而,真正深入了解大明的田地制度,才發現很多事情,似乎比自己預想的要復雜。
至少,從表面上看起來,大明的田地制度沒有一點問題。
甚至可以說十分完美。
僅僅是永不為奴,永不加賦,永不賣地等幾條,簡直就已經將所有的弊端和漏洞都堵上了。
水利、禁墾更是既考慮了田地的開發利用,連環境保護都提前預估到了。
一個封建王朝,有這般完善的制度,還能說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