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問題是,既然如此,歷史上的大明,實際走向為何卻是那般不盡人意?
很多政策到后面都變成了一紙空文,并沒有堅持貫徹下去。
朱允熥閉上眼睛,仰頭躺在躲椅上,身體微微搖晃,一邊用手輕輕敲著椅子的扶攔。
房間里,楊士奇,姚廣孝,夏原吉等人的神色皆有些奇怪。
平日里朱允熥有什么事情,都會說出來,不會瞞著他們。
但今日召他們來議事,卻一直沒有說,自然讓幾人感到驚訝。
待到夏原吉介紹完之后,屋子里便陷入了沉寂。
半晌無言。
“太孫殿下可是想撤藩之后,藩王的土地處置問題?”楊士奇隱隱有些猜測。
雖然朱允熥并沒有和他們說過撤藩的事,但晉王都出海了,幾人皆是心知肚明,大明撤藩已經是箭在弦上,隨時都會射出。
朱允熥不置可否,道:“你有什么建議嗎?”
“此事極易處理。”楊士奇笑道:“原來藩王的田地,本就出租給周圍的佃戶耕種,一般不會隨意耕改租戶,皆為永佃田。”
“如今朝廷撤藩,往昔藩王田地收歸朝廷所有,繼續給原來的租戶耕種即可。”
“無非是王田改成了皇田,向藩王納租改成了向朝廷納賦稅,并無多大區別。”
“殿下不必為此而憂慮。”
他頓了頓,又意有所指的接著道:“如此處置,佃戶皆不變動,再為穩妥,不會因朝廷撤藩而引發動蕩與不安。”
這句話可謂是大有深意。
楊士奇看出了朱允熥想借撤藩之機,對原屬藩王的田地進行大改。
但在他看來,撤藩本就是極易引發動蕩的事。
如果再對藩田改弦更張,風險便更大了。
一些本來就對撤藩不滿的藩王,正愁找不到借口刺激下面的民眾呢。
朝廷不能在此時授之以柄。
能不動的都不動,能不變全部不變,平穩過渡,才是最佳策略。
不得不說,楊士奇所言,也是老成持國之見。
只是與朱允熥心中的規劃,相差甚遠。
不過,聽完楊士奇的話,他腦海內突然像是抓住了什么似的。
永佃田。
對。
就是永佃田!
所謂永佃田,即佃農永久租種地主的土地,世代不變。
地主不得加租,也不能轉租給別人,故稱“永佃”。
永佃田最早出現在宋代,至元代慢慢形成更大的規模,明朝則進一步發展。
尤其是在江南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永佃田十分流行。
在北方,則主要是藩王的王田,實行永佃。
永佃田分割了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
即地主擁有了土地所有權,而佃農則擁有使用權。
這種制度下,地主只能收取固定不變的租金,無權隨意增租或干預佃農的耕作。
佃農有權依約退回、轉租或典賣佃權,而田底、田面可分別轉移,前提是不影響地主收租和佃農耕作。
永佃田制度對農業生產和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首先,它調動了佃農的積極性,促進了土地的開墾和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