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由朝廷管理,將其應得的租金折算成銀米發放,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樁好事。”
楊士奇卻道:“那些田地在他們自己手中,他們出租出去,收取的田租極高,少則三成,多則高達五成。”
“可若是收歸朝廷管理,朝廷按永佃田出租,所收的田租至多不過一成。”
“這會導致他們的收入大減,這些人必定不會同意。”
之前的商稅改革,已經觸犯了諸多人的利益。
雖然最終推行下去了,但遇到的阻力極大。
經商逃稅雖然利潤高,可畢竟是私底下偷偷做的事,不能拿到明面上來說。
田地可不一樣。
在皇親國戚、勛貴功臣乃至眾多朝廷大臣看來,田地才是自家的根本所在。
華夏自古就有耕讀傳家的傳統。
在許多人眼中,自己的家族,只要有一份族田,那便可保世代無憂。
朱允熥說是官田全部交歸朝廷統一管理,也就是等于將他們現在手中的田地都收走,他們怎么可能同意呢?
楊士奇只說了田租減少一項,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便是由朝廷發錢,他們也不放心。
萬一哪天戶部以國庫無錢無糧為由,拖欠著不發,那才叫哭都沒地方哭呢。
官員的俸祿,能及時足額發放,還是朱允熥監國執政之后,才做到的事情。
在此之前,拖幾個月不發,或者用其他物資代替,再或者是用根本不值錢的大明寶鈔發放,都是常有的事。
憑什么讓他們相信,田地收歸朝廷統一管理后,朝廷會守信用,按時足額發錢呢?
“地主收租,朝廷不能不管,官府更不能不過問。”
朱允熥道:“本宮想制訂有關土地收租的法律,規定收租的上限,并對轉租等進行限制,你們以為如何呢?”
楊士奇沉吟道:“這倒是一個法子。”
此前朝廷對民間租賃土地,借貸錢財,一直都有一定的管理和限制。
只是實際實行中,沒有深度介入,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沒有得到貫徹施行而已。
但有了前例,朱允熥再提出來,大臣們便沒有理由反對。
楊士奇、夏原吉等人皆表贊成。
這就是統治和政治的藝術。
上位者心中的想法,不能隨意全拋出來。
而要一步步試探。
看看下面的人有什么反應,再做進一步的打算和決定。
如果反應很激烈,那原來的方案就要修改,要么撤回,要么想辦法協調迂回,分解成很多步,慢慢來實現。
反之,如果下面的人不反對,那就可以拋出全部方案了。
最忌諱的,則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強硬下令,胡亂下令。
那樣做的結果,必然是激起滿朝反對,啥事也干不成。
以為自己大權在握,想干啥就干啥的,基本屬于幻想。
權力當然很有用,但實際操作中,權力要更多的用在事情的醞釀階段。
靠的是“春風化雨潤無聲”的手段。
不管一切的強硬下令,這只能在特定情況下,偶爾為之。
見到他們都不反對,朱允熥才拋出自己早就準備好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