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朱允熥能將天下治理好,老朱也就樂得看他休息了。
至于老朱自己,他真的太勤政了,從不貪圖任何享受。
可以說,真的將自己奉獻給了大明江山!
這樣的人,若說他自私自利,楊榮都不能說服自己。
奪了天下,自己卻沒有好好享受過一天,只為了做牛做馬,那他圖啥呢?
老朱緩緩道:“咱出巡的時候,去了申城。”
“你應該知道那里。”
“那也是咱那孫兒規劃興建的海邊大城。”
“咱在那里研究大明的經濟,與百姓們交談。”
“問了很多,也了解很多。”
“這些事,在之前的信里面,都有提及。”
“你也知道的,咱就不多說了。”
“這幾日,我在外面參觀大明制造局,一邊看,一邊想。”
“這天下真的是要大變了啊。”
“想當初,咱四處流浪,靠吃百家飯才茍活于世。”
“那時候,咱就發誓,要是有一天,咱得了天下,一定不會讓百姓生活如此困苦。”
聽到這里,楊榮的瞳孔不由自主地微微縮了縮。
旋即恢復正常。
原來皇帝下在困苦流浪之際,便已有并吞天下之志。
但很快,他又坦然接受。
若非如此,陛下又豈能以布衣之身,而得大明天下,坐擁萬里江山呢?
老朱并沒有發現楊榮的微妙變化,而是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中。
那時青春年少,意氣方遒。
可歲月不饒人,如今是贏了天下,卻仍要輸給時光。
曾經的風華少年,垂垂老矣。
老朱眸內風云盡起,往事浮云,歷歷飄過。
少頃,方恢復平靜,道:“可咱登基二十五年,天下依然困苦,百姓還是貧窮。”
他的聲音,驟然變得激動起來。
“咱一直以為,這不是咱的錯。”
“相比元末亂世,大明的百姓已然能過上安穩太平的日子,能填得飽肚子了。”
“至于說生活仍然苦頓,可自苦皆是如此。”
“幾千年了,尋常百姓就是只能過勉強填飽肚子的生活。”
“哪怕堯舜之時,或圣人降世,也沒有什么不同。”
“可咱的孫兒,治國理政不到兩年。”
“天下已然大變。”
“對外,平定了倭寇之亂,又平了北元,千年胡亂,從此皆成過往。”
“對內,百姓的生活,改善了不少。”
“從前填飽肚子都困難,如今甚至還能喝上二兩酒,一兩肉。”
“大明朝廷的稅賦,迅速增長。”
“糧倉里面的糧食,堆積如山。”
“制造局的鐵器,多得根本用不完。”
“看制造局的狀況,聽他們的報告,后面的發展還會提速。”
“恐怕用不了多少年,天下百姓就會人人都能穿上好衣服,住上好房子,能上頓吃肉,下頓吃魚,而不是只能吃粗糧填飽肚子。”
“這是堯舜也沒有的功績。”
“楊榮,你說,若咱那孫子達成這樣的成就,是不是比你們讀書人最崇拜的圣人還要了不起呢?”
楊榮深深一拜,道:“太孫殿下之才,曠古絕今。太孫殿下之仁,千古無人能及。縱孔圣人再世,應該亦愿在太孫殿下面前俯首聽命,輔佐太孫殿下。”
“微臣能在太孫殿下麾下辦事,是我八輩子修來的福份。”
老朱看著他,忽然語氣一轉:“那你對方孝孺拋出來的天下大公論,又是什么看法呢?”
這個轉進來得太突然。
楊榮頓時怔了下。
方孝孺與其他讀書人的舌戰,早已在《大明日報》上公開討論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