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望著那拼死要看先帝的遺容的禮部尚書陳迪,駭然無比。
平日里朝堂上有什么事情,要上奏的時候,總是會讓一些低階言官先打頭陣。
慢慢匯聚聲勢,再后才是刺刀見紅,大佬上陣。
時間久了,已然漸漸有了一整套的完整流程,謂之“去皮剔骨”。
小官去皮,大佬剔骨。
這一則是方便試探,收放自如。
萬一形勢有變,后面的大佬便可以不動如山,棄卒保車。
二來嘛,上書的小官,往往是剛通過科舉考試沒多久,滿腔正氣,拳拳報國之心,初生牛犢不怕死。
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好忽悠,易沖動。
只要大佬們私下里說幾句好聽的話,表達一番為國為民之心,再畫一張根本吃不到的大餅,總有一些大自以為自己是以死報國,不知朝廷里水有多深的愣頭青沖鋒陷陣,舍身成“仁”。
被人賣了還給別人數錢!
能有這樣的人打頭陣,精于官場的老油條們,自然樂得在后面搖旗吶喊,決不輕易上前一步。
待到大勢已成,再站出來,一錘定音。
順利摘取勝利果實,贏得天下清名。
事后,那些沖在最前面的楞頭青若是僥幸不死,還會對大佬的相救之恩感激涕零,為大佬的人品所折服,從此愿意為其鞍前馬后,誓死效力。
若是死了,也可以祭祀一番,流幾滴眼淚,再為大佬賺一點愛才惜才的名聲。
似今天這般,沒有小官先出來進諫言事,而是堂堂禮部尚書親自上陣,又怎能不令人錯愕呢?
何況一開口,便是天驚之語。
尤其是平日里與陳迪私交好的幾名官員,此際更是驚得下巴都要掉一地了。
這等大事,陳迪怎么能不先與自己等人商議一二呢?
萬一牽連到自己,那可怎么是好?
朱高煦嘴角邊的歡喜之色,卻是越來越壓抑不住。
熊孩子雖然成熟了幾分,但還遠沒有到喜怒不形于色的程度。
那日在和爹爹與哥哥商議之后,被爹爹和哥哥否決了提議,受到打擊的他,并沒有就此放棄。
思來想去,朱高煦也覺得蠻干不行,便去尋找合適的文官。
自宋代以來,文死諫,武死戰的思想,已漸漸深入人心。
老皇帝被囚禁,新皇帝找一個替身,上演一場老皇帝假死的把戲,這等大事,他就不相信朝中的官員,真的會全部坐視不理!
尤其是飽讀讀書,滿臉子儒家禮制的大儒!
朱高煦很快便找到了禮部尚書陳迪。
禮部雖在六部中不算權勢重的部門,卻最為清貴。
歷來擔任禮部尚書者,皆是有名望的大儒,行事謹慎,名聲頗佳。
以儒家道德來評判,就是一個規規矩矩,遵守禮法,從不犯錯的人。
因為禮部要主持科舉,禮部尚書,自皆為天下讀書人榜樣。
換句話說,禮部尚書也是朝廷公認的最守儒家禮法的人之一。
朱允熥行如此之事,就是大逆不道,為儒家禮法所絕不容,又豈能做天子?
朱高煦原以為陳迪聽聞此事后,一定會義憤填膺,拍案而起。
不料,當時對方的反應,卻十分平靜。
朱高煦想讓他聯絡群臣,帶頭言及此事,驗明遺體的真偽,更是被陳迪嚴詞拒絕。
將朱高煦氣得不輕,發怒將老家伙罵了一通。
原以為此事已經泡湯,卻不料,今日先帝入殮,陳迪卻站出來了,還以死相逼。
這回朱允熥騎虎難下了吧?
朱高煦自是高興萬分,恨不得笑不出聲,或親自上去再添一把火。
靈堂上方,朱允熥的反應還是平靜無比,仍然只說了兩個字:“不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