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發怒,也沒有解釋原因,只有平平淡淡的“不許”兩個字。
靈堂內寂靜無音。
眾臣連呼吸都已然不自覺的摒住,仿佛能聽到自己的心跳音。
陳迪以死相挾,卻還是被拒絕。
靈堂內的遺體,真是先帝嗎?
所有人心頭都在瘋狂升起這個念頭。
如果說之前只是有三分疑慮,如今便已迅速上升到七八分了。
場中的氣氛莫名緊張起來。
陳迪抬頭,朱允熥也正看著他。
原以為此人一定會再繼續相逼之時,不料,陳迪卻恭聲道:“臣遵旨。”
此言一出,不禁再度令在場眾人錯愕萬分。
剛才還以死相逼,一轉眼就偃旗息鼓了?
朱高煦剛才還翹起的嘴角,更是一下子就僵住了。
只恨不得沖上去,抽這個陳迪幾巴掌。
朱允熥亦是驚訝無比。
只問兩句,就這樣放棄了,是不是也太配合了吧?
莫非是楊榮暗中聯絡此人,故意演的戲?
他的目光,不由得望向不遠處的楊榮,卻見他臉上的神色,也盡是困惑。
這時,跪在地上的陳迪,再度進言:“先帝駕崩,諸潘王皆遠在千里之外,他們皆是先帝之子,當盡人子之孝。”
“臣請皇上允許諸藩王進京奔喪!”
在場眾人的呼吸聲再次一滯。
藩王全體進京?
雖然按儒家禮法,父親死了,兒子回家奔喪,天經地義。
但儒家禮法也不完全是死板,不知變通的。
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還要在父子人倫的前面。
藩王為國戍邊,老皇帝駕崩之時,正是天下大變之時,自當守衛邊疆。
即使要回朝,也該等新皇帝舉行登基大典之后。
再一個個分別召回,輪流進京,方是萬全之策。
豈有在老皇帝駕崩之后,便立即將他們全部召回來的道理?
何況先帝制定的《皇明祖訓》里,也早有規定。
天子駕崩,藩王不得借此還朝,要繼續守衛邊疆,等朝廷召令。
且藩王無論何時,也不準集體回京。
如今陳迪卻請求將所有藩王全部召回,其中的用意,呼之欲出。
當年漢朝的呂氏之亂,不正是諸藩平定的嗎?
先帝的《皇明祖訓》也規定了,當國家出現奸臣,致使君王昏庸無道,朝政把于奸人之手時,諸藩王要進京清君側!
陳迪這是見自己拿朱允熥無可奈何,要讓諸藩王進京來對他了?
這些人倘若都來了,恐怕還真會鬧得天翻地覆!
大臣們不好出面,但皇子就不一樣了。
朱棣是被朱允熥收買了,早已拜他為師,其他皇子可沒有。
不過,新皇帝會答應嗎?
朱允熥深深望了陳迪一眼:“準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