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了內閣,還有軍機處。
說白了,大明王朝的疆域如此之大,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計其數。
僅憑皇帝一人,累死也處理不完。
必須要授權讓別人協助。
他之前讓通政司將收來的奏章編制成簡略的報文,固然是一個辦法。
但那也只是節約他看奏章的時間。
事情還是要人去辦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要人去監督,去持續跟進。
如果無人監督處理,便極有可能出現他做了批示處理,下面的人根本不辦的情況。
何況大明的工業化正在快步推進中。
各項體制也在不斷的完善。
相比封建農業國家采取無為而治,能不管便盡量不管的治國之策,工業國家卻是萬萬也行不通。
國家對社會的治理只會越來越深入,也會越來越復雜。
需要處理的事務,將增加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
設置政務處,就很有必要了。
不過,為了防止政務處的權力過大,朱允熥也早就做了限制。
首先,就是一旦有他的圣旨,政務處便只能跪受聽旨,不能自行處理。
從這一點上說,政務處更像是清朝的軍機處,而不是大明的內閣。
只有在他沒有下達圣旨的時候,政務處才能自行處置。
其次,相較之軍機處能處理這軍國大事,政務處的這項權力,也被朱允熥給限制了。
只有協調軍國大事的權力。
簡而言之,就是國家進行對外戰爭的時候,有些事情,會需要地方官府配合,協調,這時候,政務處才能介入,重要工作也就是幫助軍隊處理一些地方事務。
類似的還有征兵,安排退伍的士兵等等。
政務處既不能指揮軍隊,也不能任免軍隊的將領。
再加上政務處不是像丞相一樣,一人獨攬,而是多人共同商量決定,權力也就得了更多的制衡。
為此,朱允熥還特意將詹徽,王佐這兩位老臣也安排進了政務處。
一則是安定朝廷老臣的心,免得他們擔心新天子上任,將原來的官員都給換了,因此而無心工作。
二來嘛,經過之前的事,朱允熥也慢慢意識,朝廷官員必須有不同的派別。
若官員們都是一派,大家團結一心,那他這個皇帝就很容易被架空。
詹徽,王佐在政務處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
他們與楊榮,楊士奇等人,明顯不是一個派別。
至于品階,朱允熥倒是很大方的直接給了他們一品官職。
既然讓政務處總領百官,處置政務,那無論給他們多小的官職,他們都會成為舉足輕重的朝堂大臣。
用不著玩什么位卑而職重的游戲。
另一方面則是,朱允熥很真切的感到,當了皇帝之后,就和大臣們有了天然的隔閡。
他不能再和大臣們打成一片。
就好像是前世的班主任和學生的隔閡一樣。
學生終究是學生,老師始終是老師。
帝王和臣子之間的隔閡,比老師和學生之間還深得多。
這種隔閡既能維護帝王的威嚴,但又因為距離感的存在,讓帝王難以真正深入掌控大臣。
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必要培養幾個領頭的大臣。
就好像班主任要通過培養班長和班干部,來深入了解學生一樣。
大臣之間沒有臣子與帝王的隔閡,更方便商量事情。
但又絕不能讓某一個大臣成了眾多大臣的“頭”。
那樣的話,對皇權將是嚴重的威脅。
千年以來,相權和皇權爭端不斷,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