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不聽自己的建議,桀驁不馴,治兵無方等等。
朝堂內的文官,當然都會幫“自己人”說話。
最后,武將被重重治罪,甚至問罪處斬。
而文官則可能是受一頓訓斥,調回朝廷繼續任其他官職,或者降職了事。
過了幾年,又能起復重用。
若是戰爭勝利,僥幸立功,那當然主要都是自己的功勞。
朝廷里主事的文官,從兵部到吏部,都會向著文官,將他功勞添加得大一些。
將武將的功勞減掉一部分。
就算皇帝發現了,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他們是為了防止武將持功自傲,領兵自重……
有文官集團幫襯,督師武將便是一件低風險,高回報的事。
可一旦轉為武職,從此便不再是文官集團的“自己人”。
作不了威,作不了福,出了事也無人給自己“背鍋”。
就更別說在世人眼中,除了少數封為公侯的大將之外,將領都是野蠻人,天生便低懂圣人之道的文官一等。
他們又哪里愿意自貶身份呢?
場中瞬間變得鴉雀無聲。
朱允熥目光從眾臣臉上掃過,道:“諸位愛卿皆是忠心耿耿,為國為民之人。”
“若軍務處真有那么大的危害,相信諸位愛卿都會投筆從戎,棄文從武。”
“如今既然不愿,那想來軍務處也沒那么大的危害。”
“此事就這么定了吧。”
他不待眾臣再開口,又話鋒一轉,道:“軍務處新立,下設機構眾多,需要的辦事官員不少。”
“軍中將領,大多識字不多,文化不夠。”
“軍務處下屬機構辦事,還是需要有文化的。”
“朕決意,從國子監、大明軍事學院、以及各省舉子當中,挑選熟讀兵書,精通兵法之人,入軍務處做武官。”
“一來正好補充軍務處的官員缺口,二來嘛,他們畢竟是讀書人,飽讀圣賢書,知曉忠君之道,也正好可以節制武官,以作制衡。”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呢?”
下面的文官們一聽,頓時一個個皆松了口氣。
還好,陛下還是向著他們文官的。
將那些人安排進了軍務處,那文官們豈不是仍壓武將一頭嗎?
“陛下圣明,臣等對此無異議!”
眾官員紛紛表態。
朱允熥嘴角微微翹了翹。
對于這些官員們心中的算盤,他早已是了如指掌。
他們還以為那些國子監的學生、各府舉子都是“自己人”。
卻不知入了軍務處,是要轉武職的。
愿意轉武職的人,必然與他們不是一條心的。
何況,人事安排的大頭,還是大明軍事學院的學生。
畢竟,他們才是真正的懂兵知兵之人。
國子監的學生和各府舉子,除非真的精通兵法,否則,肯定會在入職的考核中篩選下來。
那時候,就不能怪他這個皇帝沒有給機會了。
順利將軍事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提拔起來,安插到軍務處各處,牢牢掌握軍權,才是他此舉的真正目的。
“那就這樣吧,諸位愛卿都退下吧。”
“以后有什么建議,都向政務處進言,不必再來見朕了。”
朱允熥旋即下了“逐客令”。
政務處既然已經成立,那就要幫他擋槍背鍋。
自己躲在幕后就好。
如此一來,朝廷大臣的壓力和矛盾,便都轉移到政務處和政務大臣身上了。
他這個皇帝,可以穩坐釣魚臺,坐看風云起落。
不會輕易得罪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