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氣,振聲道:“軍隊是用來打仗的,與打仗無關的事情,就要從軍隊中剝離出去。”
“大明的軍隊,不經商,不管地方事務,原則上也不維持地方治安。”
“不耕田,不種地,更不養豬養雞。”
“大明的軍隊,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打仗!”
“時時刻刻為打仗訓練,時時刻刻準備發起戰爭。”
“大明的軍隊,更不需要那么多的冗兵冗員。”
“該裁撤的兵馬,一律裁撤。”
“朕要的,只是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精銳。”
“不是一群做雜役的差役和百姓。”
“地方上的治安管理,尋常的百姓鬧事,山賊盜匪,往后這些都是地方官員的事,也是你們文官系統的事,與軍隊無關。”
“諸位愛卿,朕這么說,你們明白了嗎?”
眾文官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將各省都指揮使司下的大半兵力,都從現役軍隊中退出,劃入到刑部的系統里面。
如此一來,刑部的職權,便將進一步加強了。
有了這支“軍事力量”,地方官府倒是有足夠的能力,處理一般的民間糾紛事宜。
職權明晰后,也沒有文武之間的相互扯皮。
“此事朕意已決,再有反對者,斬!”
朱允熥揮了揮手:“諸位愛卿,都退下吧。”
眾文官一個個面面相覷。
短暫的愣神后,終于齊聲道:“陛下圣明,臣等告退。”
他們心中雖然還有不滿,但一時間,也找不出什么理由。
更別說,朱允熥態度如此堅決。
文官們還是知進退,明白話都說到這份上了,此時觸怒龍顏,陛下一定不會手下留情了。
文官們即令有“死諫”的念頭,卻了并不會魯莽行事。
今日在場的,可都是朝廷大員。
沒有新入官場,還不知深淺的“愣頭青”。
看著文官們退出去,朱允熥方對身邊的太監,道:“去宣旨吧。”
對內的改革發布下去了,接下來,就是公布對外的政策了。
那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大明的許多問題,也唯有內外同時推進,才能迎刃而解。
太監領命,奉著圣旨,走出了御書房。
外頭,文武百官,勛貴功臣都還在。
太監將圣旨緩緩拉開,念道:
“朕聞天道循環,四海一家,大明受命于天,既安境內,亦攘外夷,當懷柔遠人,拯溺救危。”
“今海外諸邦,有無數蠻夷之族,未沾王化,其統治多殘暴,其民多落后愚昧,又常有寇亂,致使生靈涂炭,民不聊生,朕心惻然。”
“朕決意遣師出海,拯救四方蠻夷于水火,撫安百姓于苦難,宣揚大明之威德。”
“惟行天道,此天子之任;教化四方,亦大明千萬子民之責。”
“故特詔勛貴功臣,富商豪紳,凡有志于國家者,皆可自籌經費,向朝廷申請組建武裝船隊,人數以五百人為限,獲準后便可揚帆遠航,為大明開疆拓土,向蠻夷宣揚華夏文明,建不朽之功勛。”
“中原大地,世受圣人教化,懂禮儀,通文明,此海外蠻夷所遠不及。”
“圣人素有教化天下人之志向,學不論高低貴賤。”
“朕望天下讀書人,亦能挺身而出,隨行出海,將圣人之教化,傳播于四海。”
“八荒蠻夷,皆能學圣人之學,從此不再愚昧,有仁愛之心,守道德禮義,使海外諸邦皆知大明之文明,歸心向化。”
“對有教化之功者,朕必厚其賞賜,封其爵祿,以彰其功。望大明臣民人等,踴躍響應,共襄盛舉。”
“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欽此。”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