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之后,每個人臉上的神情各不相同,或凝重,或疑惑,或憤怒。
信中所寫內容,顯然存在嚴重的問題。
當下大明正值清平盛世,四海晏然,國泰民安,可信里竟宣稱民不聊生、餓殍遍野……
這般言論,處理起來,可輕可重。
往輕了說,不過是無知書生的狂悖之語,大可不必與這等人斤斤計較,丟到一旁,權當沒看見便是。
但往重了講,那可就嚴重了。
誹謗朝廷、詆毀圣上的清譽,以此治個重罪,將人捉拿入獄,那也是完全合理合法。
很多事情皆是如此,看似微不足道,實則暗藏玄機。
就好比這事兒,不較真時,輕如鴻毛。
一旦深究,便重若泰山。
真要按照詆毀圣譽來論處,抄家流放都算是從輕發落。
弄不好,還得遭受千刀萬剮之刑,甚至牽連全家,禍及九族!
“這信,諸位都過目了吧?依諸位之見,面對這等狂悖之徒,說出這般大逆不道的話,是不是該重重治罪?”
最先發怒的那位御史,目光灼灼地掃視眾人,開口問道。
“該治罪!”立刻有御史高聲響應,語氣斬釘截鐵。
“若不對這等狂徒嚴懲不貸,任由他們肆意散播不實謠言,詆毀朝廷、圣上,損害圣上清譽,那便是我們的失職,是對圣上的不忠!”
“所言極是!應當即刻將此人緝拿歸案,下獄審訊,以正國法!”
又一位御史附和道。
“最近收到的這類信件可不少,他們說不定在暗中勾結串聯呢!”
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猜測。
“好啊!這些叛賊要是真勾結到一塊兒了,那還等什么?趕緊去查查這些信都是什么人寫的,把他們一網打盡,一個都別放過!”
眾人情緒愈發激動,言辭也越來越激烈。
都察院內,眾御史一個個義憤填膺。
其實在這之前,他們或多或少都看到過類似的信件,內容也大致相同。
只不過,以往大家都選擇視而不見,隨手丟到一邊。
可此刻,既然有人特意將這封信拿出來,要大做文章,他們的態度自然就截然不同了。
正所謂,不上秤沒有四兩重,上了秤,那便是一千斤也打不住!
誰敢說這信不是在詆毀圣上呢?
難道你也認同信中的觀點?
還是說,你竟同情起這些大逆不道的“叛賊”了?
正因如此,此時官員們唯有一個比一個表現得更加憤慨,以此來彰顯自己對陛下的耿耿忠心!
從另一方面來講,許多官員早就想找個由頭整治整治這些書生了。
雖說御史言官在朝堂上被視為清流,主要依靠朝廷俸祿維持生計,平日里不敢輕易貪污受賄。
不像工部那些負責工程的官員,或是外放擔任實職的官員,手握大權,有諸多機會撈取錢財。
所以,大多數御史的生活確實比較拮據。
而且,確實也有不少御史自恃有“骨氣”,以“清流”自居,堅決不沾染貪污受賄之事。
事實上,在金陵城,很多御史的日子過得相當清苦。
然而,身處官場,又身為御史,手握“彈劾大權”,又怎能真的做到一塵不染呢?
即便御史本人潔身自好,他們的族人、親戚可未必能如此。
地方官員一旦得知誰家有人在都察院做御史,必定會絞盡腦汁、想盡辦法去巴結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