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圣上的英明治理下,我大明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定富足,收入大幅增長,正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遠征草原、女真的戰事,亦大獲全勝,朝廷即將為此舉辦盛大慶典。”
“值此盛世輝煌之際,又怎能容忍這些逆賊口出狂言,造謠生事,損害陛下的圣譽呢?”
“此等歪風邪氣絕不可助長。”
“若朝廷對此聽之任之,只會引得更多人效仿追隨。”
“當下之時,必須殺雞儆猴,對那些寫信的書生予以嚴懲,狠狠打壓這股不正之風。”
“讓他們知道,朝政不可隨意妄議,朝廷的威嚴不容誹謗,陛下的圣譽更不容詆毀”
那御史越說越激動,情緒愈發高漲,胸膛劇烈起伏。
深吸一口氣后,又接著說道:“楊大人,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那封侮辱圣上的信,您覺得可暫且擱置,容后再議。”
“可這一封無關緊要,朝廷亦無法處理的求救信,您卻視若珍寶,當作天大的事來對待。”
“人命固然關天,可那些人自己行事不謹慎,遭人哄騙至海外,所有后果理應由他們自行承擔,又與我大明朝廷何干?”
“朝廷又豈能為他們而出兵?”
“陛下的圣譽,才是我等臣子應當誓死捍衛的。”
“楊大人,您身為政務大臣、左都御史,陛下的親近之臣,難道真的分不清孰輕孰重嗎?”
“還是說,楊大人對陛下的忠心已然有所動搖,竟覺得陛下的圣譽也無足輕重了呢?”
他的聲音一句比一句高亢,到最后,已如雷霆般在都察院大堂內回響。
都察院大堂之內,一片死寂,靜謐得連根針掉落地面都能清晰聽見。
眾人的目光,齊刷刷地聚焦在那名口若懸河、振振有詞的御史身上。
不少人眼神中,隱隱流露出驚恐與不安。
依照朝廷的典章規制,楊士奇身為左都御史,執掌都察院,官階品級遠超普通御史。
然而,他卻并非這些御史的直屬上司。
因為按規定,都察院的御史們,皆是獨立的。
彼此之間并無明確的上下級之分。
這是為了確保御史上書言事之時,能夠免受上級的干擾與掣肘。
御史看似不參與朝堂實際事務的管理,但其所擁有的權力,卻大得超乎想象。
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項權力,便是“風聞奏事”。
所謂“風聞奏事”,指的是御史但凡聽聞某個傳言,即可將其寫進奏章之中,呈遞給皇帝。
無需任何確鑿證據,也不必向皇帝以及朝廷百官說明,消息源自何處、是誰告知的。
之所以賦予御史這般權力,是鑒于官場的實際情況。
諸多官場事務,往往極為隱秘。
要獲取確切的犯罪證據,難如登天,時常只能聽聞一些小道消息。
但許多傳聞,大多都驚人地準確。
比如某某官員出入青樓,揮金如土:某某高官之子橫行霸道,強搶民女為妾;某某權貴子弟當街縱馬狂奔,驚擾百姓……
諸如此類之事,總能在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中有所耳聞。
而且,十有八九,確有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