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即,他猛地轉身,目光如電,再度射向那名之前與自己激烈爭辯、唱反調的御史。
他聲音冰冷刺骨,裹挾著寒霜。
“如今,陛下圣旨已下,寫得清清楚楚,你還敢說此事無關緊要嗎?”
那名御史被這犀利目光一盯,臉色瞬間變得極為難看,一陣青一陣白,還隱隱透著幾分驚恐之色。
他牙關緊咬,嘴唇微微顫抖,半晌,才穩住心神,開口道:“陛下圣心仁厚,心懷天下,憐憫百姓蒼生疾苦,實乃千古難遇的圣明君主。”
“我大明能得此明主,何其有幸?”
“天下百姓能有陛下這般帝王,何其有幸?”
“我等能夠在陛下麾下為臣效力,何其有幸。”
他微微頓了頓,神色激動,言辭也愈發慷慨:“但也正因為如此,我等身為臣子,更不能容忍有人肆意詆毀陛下的圣譽。”
“怎能讓君父無端遭受狂悖書生的辱罵,背負那些莫須有的罪名?”
“若真如此,我等臣子還有何顏面立身于天地之間?”
“百姓的安危,朝廷自然要管,可若是有人誹謗圣上,難道朝廷就能坐視不管嗎?”
“楊大人,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呢?”
他一邊說著,一邊向前邁了一步,眼神中透著一股倔強與執拗。
仍是針鋒相對,寸步不讓,言辭更是咄咄逼人,充滿了火藥味。
這番話說完,他好似還覺得不夠,緊接著又高聲正色道:
“營救百姓,固然是大事,但維護陛下的圣譽,那更是重中之重,是天大的事!”
“此事絕不能擱置一旁,容后再議,更不能聽之任之,置之不理!”
楊士奇聽完,目光瞬間變得如刀般銳利,直直地盯著他。
身為朱允熥的心腹近臣,朝中與陛下最為親近的大臣之一,楊士奇知曉諸多機密,其中便包括“土地改革和稅制改革”的內幕。
他心里十分清楚,這兩項改革,皆是陛下在背后大力推動。
但陛下也曾特意叮囑,此事目前只能借助《大明日報》,在一旁敲敲邊鼓,引導民間輿論,使其逐步發酵升溫,進而形成強大的聲勢。
在此之前,切不可直接公開介入。
否則,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反對浪潮。
甚至,將致使這項關乎國本的政策還未正式實施,便早早夭折。
畢竟,這兩項改革,真正觸及到了大明的根基,牽涉到了最核心的地主豪紳階層的切身利益。
其影響之深遠,波及范圍之廣泛,遠非以往征收商稅之類的舉措所能比擬。
盡管在此之前,朱允熥已然做了數不勝數的鋪墊與準備工作。
先是限制地主收租的比例。
接著打出鼓勵功勛豪商出海的旗號,通過買賣交易的方式,將原本由這些人掌控的大量肥沃良田收歸大明朝廷所有。
再接著又以撤藩、分封諸王海外為借口,成功將諸王名下的田地也一并收回。
至此,天下間相當一部分田地,都已成了大明朝廷的“官田”。
然而,朱允熥心里明白,這些還遠遠不夠。
在眼下的大明,真正深入到基層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到帝國每一處細微觸角的,是遍布全國的鄉紳地主。
許多村莊的田地,往往集中在一兩戶大姓家族手中。
這些人,雖稱不上豪門巨富,只是普普通通的“鄉紳”。
但他們數量龐大,如同繁星遍布,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十分強大。
他們才是真正支撐起大明帝國的根基所在的人。
在他們各自的地盤里,這些鄉紳往往能夠一呼百應,擁有著近乎絕對的權威,說一不二。
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在鄉紳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朝廷的威嚴都遠遠不及他們。
也正因如此,就連大明朝廷派往地方的流官,諸如縣令之類的官員,為了維護當地統治的穩定,也只能選擇與這些鄉紳交好合作。
這些鄉紳,無疑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支柱。
一旦失去他們的支持,大明的基層治理便會陷入混亂,難以正常開展。
不僅如此,朝堂上的大臣,各級官吏,他們的家族,在自己的家鄉,也大多是頗具影響力的“鄉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