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滿朝官員盡地主,滿朝官員皆鄉紳!
土地改革和稅制改革,恰恰要觸碰到這些人的切身利益。
可想而知,這場改革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光是朝廷官員這一層,就沒有多少人會真心支持。
官員們全部都不支持,就算是皇帝,又能如何推進這事呢?
誰去辦這事呢?
所以,這必將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
就如同將領要帶兵打仗,必須先鼓舞士氣一樣。
要不然,軍無戰心,就會一觸即潰。
從朝廷的士大夫,勛貴武將,到地方鄉紳,他們構成了整個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
沒有他們的支持,皇帝縱使是一意孤行,也難以成事。
故而,朱允熥才會采取“大造聲勢卻不動如山”的策略。
決定先讓改革的“箭矢”在空中多飛一會兒,靜待時機成熟。
待到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逐漸形成滾滾大勢。
到那時,諸多事宜,自會如瓜熟蒂落般水到渠成!
也正因深知此中利害,楊士奇在見到御史呈遞給他的那封信后,才不動聲色地收了起來,只道容后再議。
其目的便是要暫且將此事壓下。
畢竟,當下朝廷既不能懲處那寫信的書生,從而撲滅這好不容易燃起的“火苗”,亦不能公然表態支持該書生的主張。
以拖待變,實乃當下唯一可行之策。
至于書生信中那些夸大其詞的言論,若說是誹謗,倒也不為過。
然而,相較于推行稅制改革這等至關重要的國策而言,些許過激的言辭,又算得了什么呢?
書生們總歸是要為自己的觀點找尋支撐的。
待日后有了時機,再稍加敲打一番便是了。
只是,這番心思卻絕不能宣之于口。
否則,便等同于承認自己對詆毀圣上之言毫不在意。
那便是對陛下的不忠。
況且,就連陛下目前也無法為其辯解。
只因時機尚未成熟,這項國策還無法即刻推行,陛下自然不會公開表態支持。
思緒飛速流轉之后,楊士奇再次看向眼前那咄咄逼人的御史,心中既惱怒又有些懊悔。
自己身為朝廷的政務大臣兼左都御史,怎能與一名普通御史在此意氣用事,做那口舌之爭!
即便贏了這場辯論,對自己又有何益處呢?
反而會讓這與自己為敵的御史,落下一個不畏強權,敢于公然頂撞政務大臣和左都御史的美名。
日后即便被革職流放,也會贏得眾人稱贊,贊其“有膽識,乃忠貞不屈的直臣”。
而這,恰恰是都察院里眾多御史言官一生所夢寐以求的。
自己這豈不是在給其送上由頭嗎?
他畢竟年輕,雖一向性格沉穩,但自從被朱允熥提拔重用以來,可謂一路順風順水。
年紀輕輕便已位居一品,權傾朝野。
時間一長,難免便多了幾分銳氣,不再似初遇朱允熥時那般穩重內斂。
但楊士奇終究非等閑之輩。
此刻雖遭人再三頂撞,卻并未被激怒,反而在內心深處展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我身為政務大臣,對朝廷的國策自然比你清楚。”
“孰輕孰重,我心中自有分寸。”
楊士奇的聲音逐漸變得沉穩平和,不再像之前那般尖銳,反倒多了幾分從容淡定。
“陛下剛剛已降下旨意,明日將召開大朝會商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