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不起眼的言官罷了。
外放出了京,那就是“欽差大臣”!
掌握被巡官員的生殺予奪大權。
地方官員為了討好前來巡視的御史,可謂是費盡心機。
那股子殷勤勁兒,比對自己的親生父母還要“孝順”得多。
盡管老朱大力推行懲治貪污受賄,手段雷厲風行,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但由于缺乏制度性的約束,只有事后的懲罰措施,老朱懲治貪污受賄的實際效果,一直不盡如人意。
老朱治國時期的官場腐敗,一點都不少。
更何況,很多時候,官場上的事情,遠遠不是簡單的“貪污受賄”四個字,就能概括全部的。
官場上的利益交織非常復雜。
更多的時候,官員們既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而是行走在“灰色”地帶。
不是一昧貪財好色的貪官污吏,卻也未必是毫無私心,清正廉明的好官。
好壞摻半,半灰不白——這才是絕大多數官員的現狀。
正是因為御史外巡有著巨大的利益,乃是眾人競相爭搶的“香餑餑”。
都察院的御史們,若要爭取到外巡的機會,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競爭無比激烈。
每一個人都在暗中使盡渾身解數。
真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而且,朝廷在遴選御史外巡時,往往傾向于挑選那些此前有過外巡經驗的御史,而非毫無外巡經歷的“新手”。
往后若要從御史中選拔官員外任,同樣也是優先考慮有外巡經驗的御史。
畢竟,長期在都察院里閉門造車,僅精通“上奏彈劾”一事,對于其他實務皆不過是紙上談兵,朝廷也不放心讓這樣的人去當官。
唯有先積累了外巡經驗,再去擔任其他的官職,方能水到渠成。
朝廷選官,向來遵循一定的成例。
除非能被陛下看中,打破規矩,破格提拔重用,否則,諸多流程,根本無法避免。
故而,第一次外巡,對御史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甚至可以說,這直接關乎葛松一輩子的前程。
一旦錯過此次機會,下次又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說不定,他就只能在都察院庸碌蹉跎一生了。
雖然所有的事情,都是“中間人”傳話,他并未見過那位“大人物”。
但那名“中間人”絕對可靠,因此,葛松對此事深信不疑。
經過再三思索,葛松終于咬咬牙,下定決心,準備放手一搏。
其實,葛松內心是支持那些書生的,對他們的遭遇也滿懷同情。
然而,在自己的前程面前,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自己心中的想法,真的重要嗎?
根本不重要!
葛松也能猜到,那位“大人物”只所以挑中自己,而不是其他的御史,多半就是因為自己的貧苦出身。
盡管督察院御史數量眾多,但出身像他這么窮的還真沒有。
其他官員的家中,大多有數百畝乃至上千畝的良田。
站出來帶頭反對新稅制,難免有利益相關,為自己說話的嫌疑。
而將他這個“窮官”推到前臺,則顯得理直氣壯,毫無私心,純粹是為國家計,為社稷計,為天下百姓計!
這也是正是葛松的“特殊價值”。
他決定抓住這個機會。
于是,便有了今日在都察院大堂上,他以書生的信件誹謗朝廷,詆毀圣譽為借口,大發雷霆的這一幕。
讓葛松始料未及的是,眼瞅著事情就要大功告成,都察院的眾多御史,在他的煽動之下,都準備聯名上奏了,可偏偏在這個節骨眼上,左都御史楊士奇來了!
說起來,葛松也真是運氣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