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三部的舉措,不過是戰時的應急手段,怎能在大明推廣?簡直荒謬絕倫!”有官員連連搖頭,語氣中滿是不屑。
“依我看,自古尊卑有序,將女真貴族的田地分給奴隸和賤民,實在不該。哪怕戰時應急也不該如此行事,梁國公分明是借著戰時管制的權力,肆意妄為!”有官員眉頭緊皺,痛心疾首地嘆道。
“說得沒錯!可人家打了勝仗,我們也不好就此事彈劾他。畢竟,朝廷還要為他慶功呢。”有官員無奈地攤開雙手,語氣中透著不甘。
“梁國公在女真怎樣行事我不管,反正我大明絕不能施行那樣的政策!”一位年輕氣盛的官員猛地站起身,斬釘截鐵地說道。
“對!對!對!我大明絕不能推行那種政策!”官員們紛紛附和,情緒愈發激動,聲音也越來越大。
起初,他們還只是低聲議論,可隨著情緒的高漲,聲音逐漸高亢起來。
正所謂“人多膽壯”。
平日里說話極為謹慎、輕易不表態的官員們,今日見眾人意見一致,便沒了顧忌。
畢竟,眾怒難犯,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即便皇帝也不得不有所顧慮。
“那些書生若只是寫信說說也就罷了,就怕有人借書生上書之事,蠱惑陛下在我大明推行新政啊!”一位官員憂心忡忡,說出了心中的顧慮。
其實,這也是眾多官員最為擔心的事情。
誰都知道,當今天子野心勃勃、勵精圖治,一心想要成就一番大業。
會不會在大明推行分田地、改革稅法之事呢?
誰也說不準!
一些心思敏銳的官員,隱隱猜到藍玉背后必定還有他人暗中指點。
畢竟,藍玉一介武夫,雖善于打仗,但對政務一竅不通。
若真要理政,想必只會照搬大明現有的政策,怎會想出如此多新奇的花樣?
只是此人究竟是誰,他們一時也難以確定。
“是啊,萬一陛下誤信那些人的讒言,那可如何是好?”一位官員滿臉擔憂,神色凝重。
“若真到了那一步,我等只能以死諫言!”有官員挺直脊梁,目光堅定,一副視死如歸的模樣。
“唉,那些書生,不過是受了方孝孺新學的影響,竟說什么圣人之道、天下大公,簡直一派胡言!”一位官員滿臉鄙夷,唾棄道。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尊卑有別,長幼有序,這才是圣人之道。若長幼尊卑不分,那便是禮崩樂壞,圣人豈會有這樣的主張?”有飽讀詩書的官員搖頭晃腦,引經據典地說道。
此時,葛松來到皇宮前,聽到眾官員的議論,心中暗自竊喜。
瞧這情形,莫不是詹大人已經在暗中發力了?
眾人群情激憤,如此一來,自己今日上奏之事,或許真有成功的希望。
“那些政務大臣呢?他們身為天子近臣,代陛下處理政務,遇到這般事情,難道不該站出來,率領群臣進諫陛下,以防萬一嗎?”人群中,有人高聲質問道。
“對,政務大臣可不能置身事外!”立刻有人高聲響應。
“身為政務大臣,在這關鍵時刻,理應帶領群臣勸諫陛下,以免陛下被奸人蒙蔽!”
“這就看他們是敢于進諫的大明忠臣,還是只知諂媚奉承的奸臣了!”
“千秋史書,該怎么記,看他們的選擇!”
眾人的言語愈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