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語氣愈發沉重,神色也變得嚴肅起來:“所以,凡是做出這種事的人,便是對我大明的背叛。”
“這等奸妄之輩,不僅為大明國法所不容,更應遭天譴、受地誅,但凡我大明子民,皆可共討之、共殺之!”
文元柳是國公,同時兼任京師大學的副校長。
雖說京師大學尚在緊鑼密鼓地招募老師和學生,還未正式開學,但前期籌備事務繁雜,千頭萬緒。
有許多事情,都需要朝廷各部協調。
故而,他與官員們打交道甚多。
朝堂上的官員,也逐漸對他熟悉起來。
為了籌建京師大學的事宜,朱允熥后來又多次召見他,此人辦事得力,各項工作整體進展頗為順利。
文元柳也上過幾次朝,不過與私下里面圣時的侃侃而談不同,在朝堂之上,他一直沉默寡言,靜靜地在一旁傾聽各方言論。
這還是他首次出列發言。
朱允熥微微頷首,眼中閃過一絲贊許。
不得不說,文元柳的這番補充,切中要害,十分關鍵。
這是從道德層面進行論證,清晰地闡述了為何只能向海外蠻夷傳播圣人之學,而絕不能傳授他們科學知識!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人們的法制觀念相對淡薄,卻有著極為強烈且樸素的“道德觀”。
面對一件事,他們首先考量的并非朝廷的律法,而是歷經數千年形成的道德標準。
他們會依據這個樸素的標準,在內心進行評判,決定此事做與不做。
社會也會依據這個標準,自發地約束人們的行為。
而且,這種來自社會的約束力量,遠比朝廷的律法更為有效,約束力也更強。
這便是文元柳此番闡述說明的重大意義。
他的言論,不僅讓朝堂上的大臣們恍然大悟,能更深刻領會朱允熥的良苦用心,傳到民間,也能引導百姓正確看待此事。
其起到的作用,遠比大明朝廷單純頒布禁令要大得多。
畢竟,古往今來,從不缺少那些自以為是的“正人君子”,他們自認為要踐行“圣人之道”,一心想要毫無保留地幫助“蠻夷”。
這些人很可能會遵循自己內心所謂的“道德指引”,無視朝廷律法,私自將科學技藝傳授給蠻夷,甚至還會堅信自己的行為毫無過錯。
所以,培養民眾對這件事的正確認知,遠比單純依靠律法去懲罰要重要得多。
因為這能讓民眾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同時,社會也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促使人們主動監督自己的親人朋友。
告誡他們切勿做出這等叛國害民之事。
文元柳此人,可不單單是精通科學知識。
他在數學與物理領域,造詣堪稱高深。
卻絕非那種只知埋首專業書籍和知識的“書呆子”。
在“社會科學”方面,文元柳同樣有著極高的水準。
朱允熥聽著文元柳的一番論述,心中不禁泛起諸多感慨,思緒也不由自主地飄向那位被自己搶先摘取了大量科學成果的牛頓牛爵爺。
在歷史的長河中,牛爵爺亦是這般人物。
他在政治斗爭方面的能力堪稱超一流,搞科學反倒像是閑來無事時順手為之的消遣。
牛爵爺真正上心的,是投身政治斗爭斗倒別人,以及鉆研煉金術,還有在股票市場里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