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金人當時沒有擄走徽欽二宗,宋人在之前也早已簽訂了條約,愿意割讓這些土地。”
“排除所占土地這一因素來看,金人當時將宋人逼得走投無路,最后更是把徽欽二宗擄走,看似威風八面,不可一世。”
“可實際上,若站在更高的國家利益層面去考量,這無疑是一步極為愚蠢的棋。”
“倘若金人當時沒有將宋人逼至絕境,而是采用慢慢逼迫、循序漸進的策略,細水長流。”
“或許在當時,他們搶不走那么多的財富,無法短期內獲得巨大利益。”
“但假以時日,經年累月,隨著時間的推移,天長地久之下,最終,金人的獲利將會更大,而且也不會因為持續不斷的戰事,承受那般巨大的損失。”
“不過蠻族大多是些鼠目寸光之輩,根本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此言一出,朱壽像是被定住了一般,整個人猛地再度愣住。
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異色。
顯然,這是他從未思索過的全新角度。
朱壽下意識地擰緊了眉頭,腦海中開始不受控制地翻騰起各種念頭。
這思路乍一聽,竟似天馬行空,但細細咂摸,似乎又真有那么幾分難以辯駁的道理。
回想起那段歷史,金人當時向宋朝獅子大開口,索要五百萬兩黃金和五千萬兩白銀,還限定日期,要求立即賠償,分毫不許拖延。
這天文數字般的賠償,無疑遠遠超出了宋朝所能承受的極限,完全是把宋朝往絕路上逼。
最終,本應在強權下“屈膝”的宋朝,被逼迫到了死角,不得不奮起反擊。
朱壽忍不住在心底暗自揣度,倘若金人當時沒有這般兇狠相逼,依舊留著徽欽二宗,轉而要求宋朝每年上供錢財,讓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囊中,是不是最終獲得的利益會更為可觀呢?
或許,金人并非沒有想到這種細水長流的好處,只是受限于自身國力,不敢冒險。
畢竟,若是給宋人充足的時間厲兵秣馬、籌備力量,再來一場交鋒,宋人還真未必會輸給金人!
所以,金人在當時,急切地想趁著戰勝的余威,盡可能多地索要戰利品,快速充實自己。
但大明與暹羅的局勢截然不同。以大明如今強盛的國力,就算再來一百次、一千次戰爭,也依舊能夠輕而易舉地擊敗暹羅。
完全不用擔心暹羅會借此獲得喘息的機會,進而臥薪嘗膽,日后卷土重來、奮起反抗。
既然如此,那為何非要將暹羅一次性壓榨到極致,而不選擇細水長流的方式呢?
朱壽作為戰功赫赫的武將,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多次憑借智謀與果敢擊敗詭計多端的敵人,他自然不是愚笨之人。
相反,他聰慧過人,心思縝密。
否則,在那充滿陰謀算計、兵不厭詐的戰場上,他早就被敵人的奸計所害,尸骨無存了。
更別提立下數不清的顯赫戰功,獲封大明的舳艫侯了!
只不過,之前他多少有些陷入思維慣性之中,一門心思只想著盡快、盡可能多地幫大明獲取利益。
卻從未想過換個角度去考量問題。
如今聽李思聰這么一番剖析,朱壽只覺眼前突然豁然開朗,仿佛一道光照進了此前被忽略的角落。
李思聰神色沉穩,不緊不慢地接著說道:“大將軍,你也知道,大明對暹羅的土地并無索求之意。”
“若是直接統治暹羅,其中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治理過程中的種種難題,必然會讓我們得不償失。”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過是一處能駐軍的港口,憑借此地駐扎大軍,便能對南洋諸國形成強大的威懾之勢。”
“如今,這一要求已然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