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有大明官方,會從國家大局出發,愿意做進口糧食的買賣。
然而,暹羅的糧食產能也存在局限,一年到頭,撐死了也就只能出口一兩百萬石。
這還是在極度壓榨底層百姓和奴隸口糧的情況下,才勉強能達成的數字。
僅靠這些出口糧食換來的錢財,遠遠無法滿足暹羅從大明進口各類商品的龐大需求。
別的不說,光是向大明大量進口《大學》、《中庸》、《孟子》等四書五經,以及唐詩宋詞之類的印刷書籍,就需要大量的錢財。
知識很值錢,書籍很貴的。
可暹羅必須得好好學,必須要大量進口。
也不能只進幾本書,然后自己印刷。
因為暹羅的生產力水平與大明不可同日而語。
無論是紙張生產成本,還是印刷成本,暹羅都比大明貴很多倍。
對暹羅而言,大明售賣的書籍,已經算是廉價了。
只是由于需求太大,才導致需要付的金銀財寶很多。
其他的各類大明商品,就更不用說了,都是是暹羅所需要的。
貴族需要奢靡品不能少,官方則特別需要大明的鐵器。
更何況,暹羅眼下首當其沖要解決的,便是支付給大明的巨額軍費賠款。
這點錢,實在是捉襟見肘。
雖說談判一直停滯不前,毫無實質性進展,但好在大明方面并未施加壓力,催促逼迫。
原來,此刻大明派遣的科技人員正在暹羅的土地上四處奔波考察,探尋這片土地上是否蘊藏著豐富的礦藏,或是有其他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
期望能借此產生穩定的財源。
也正因為如此,大明官員并不急于在談判上取得結果。
他們更關注的是長遠的資源開發與合作。
但拉瑪菩提二世卻心急如焚。
雖說身為國王的他,并未直接參與具體的談判事務,可底下的大臣們會不斷地向他匯報談判進展。
作為一位自視甚高、自認為“英明蓋世”的君主,拉瑪菩提二世表面上強裝鎮定,神色如常,可內心實則焦慮萬分,恨不得能立刻找到解決辦法,早日搞定賠償問題,并解決暹邏的貿易困境。
如今,朱壽主動提出可以用胡椒和蘇木的長期出口合約作為抵押,換取大明的貸款。
這便如同一道曙光,瞬間驅散了他心頭的陰霾。
讓這位國王喜出望外,仿佛看到了暹羅擺脫困境的希望。
“這……這真的可行嗎?”拉瑪菩提二世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
此刻的他,全然顧不上身為國王應有的威嚴與形象,雙眼圓睜,滿是急切與期待,近乎失態地追問。
朱壽神色沉穩,不緊不慢地輕輕點頭,語氣篤定:“當然可以。而且數量越多越好!至于具體的細節,就讓下面負責的人去仔細商談吧。”
在眼下的大明,胡椒和蘇木堪稱“硬通貨”。
其價格之高昂,令人咋舌。
一兩銀子只能購得五斤胡椒,而蘇木的價格,大致是胡椒的一半。
由于需求量極為龐大,深受民眾喜愛,在朱允熥推行的大明新鈔尚未問世之時,某些地區的百姓,甚至一度將胡椒和蘇木當作“一般等價物”,用其行使“貨幣”的職能,在日常交易中流通使用。
朱元璋在位時,也對胡椒和蘇木情有獨鐘,常常將它們作為賞賜之物,賜予官員和將士,以表彰他們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