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歷史上,明朝中后期,朝廷財政吃緊,甚至曾把胡椒和蘇木當作發放給官員的“俸祿”,按照一定的折價折算后,發放給官員們,用以抵充部分乃至全部薪俸。
而在暹羅,胡椒和蘇木的價格卻十分低廉,還不到大明的二十分之一。
此前,大明商人前來暹羅經商,主要的貿易模式便是從暹羅進口胡椒和蘇木,再將大明的茶葉、瓷器以及各類工業品出口到暹羅。
然而,一方面,商人的進貨規模畢竟有限,難以形成大規模的采購效應。
另一方面,這些商人一心追逐高額利潤,在將貨物銷往大明時,往往定價頗高。
即便貨物積壓滯銷,他們也寧愿讓貨物爛在手中,也不是降價銷售,以維持自己的暴利空間。
正因如此,在朱壽出征暹羅之前,朱允熥特意提及了此事。
僅依靠大明的商人,想要在短時間內進口充足數量的胡椒和蘇木,并將價格壓低,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
唯有官方介入,才能打破這一局面,滿足大明對胡椒和蘇木的需求。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朱壽才在此時提及用胡椒和蘇木的長期出口合約抵押換取貸款一事。
拉瑪菩提二世聽到朱壽的回答,喜不自禁,脫口而出:“好!”
話音剛落,他眼珠一轉,又帶著幾分小心翼翼的試探,輕聲問道:“咱們雙方簽訂的長期合約,能不能以大明的紅票子來計價呢?”
拉瑪菩提二世口中提及的“紅票子”,指的自然便是大明銀行印發的大明寶鈔了。
新版寶鈔采用了彩色印刷工藝,票面之上,有一條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紅龍。
正因如此獨特的設計,它被百姓們通俗地稱作“紅票子”。
在大明軍隊尚未踏入暹羅這片土地之前,暹羅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貿易集市,對于“紅票子”的接受程度普遍較低。
僅有極少數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單純被寶鈔上精美圖案所吸引的人,才會將其收藏。
一般不會拿出來使用
只有大明商人,彼此之間有貿易往來,或者資金拆借時,才會用“紅票子”。
暹羅本土民眾,并不認可它作為貨幣的地位。
當大明商人需要向暹羅商人采購商品時,大部分時候,仍然只能采用古老的以貨易貨的方式進行交易。
又或者是以金銀財寶作為計價單位,完成買賣。
然而,隨著大明軍隊浩浩蕩蕩地抵達暹羅,并擊敗暹羅大軍,簽訂《明暹友好互助協議》,這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大明官方態度明確,鄭重聲明軍費賠款可以接受使用大明寶鈔支付。
這一舉措,無疑為寶鈔在暹羅的地位提升,打開了一扇關鍵的大門。
其次,大明軍隊的到來,帶動了大明文化熱,暹羅人瘋狂追捧大明商品。
暹羅的貴族和商人們在與大明商人的頻繁貿易往來中逐漸發現,使用“紅票子”向大明商人購買大明的商品,竟然是最為便利、也最受大明商人歡迎的支付方式。
受歡迎的程度,甚至遠超金銀。
畢竟,使用金銀進行交易時,還需要仔細稱重,精確衡量成色與質量,過程繁瑣且容易產生爭議。
而“紅票子”則截然不同,面值一目了然,毫無爭議。
只要能夠拿出足額的寶鈔,大明商人便會毫不猶豫、痛快地按照約定價格交付貨物。
伴隨著大明文化如春風般在暹羅興起,大明的各類商品受到暹羅民眾的熱烈追捧,對“紅票子”的需求,也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