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金陵,依舊透著絲絲徹骨的春寒,冷風似冰針般,肆意地往人衣領里鉆。
新學新政的激辯正酣,春闈的腳步也悄然臨近,城中的氛圍隨之愈發凝重而緊張。
今年與往年大不相同。
科舉新增了諸多前所未有的科目,與此同時,京師大學也開啟了春季招生的大門。
如此一來,趕赴金陵參加考試的人數,較往屆相比,竟呈幾何倍數增長,多得超乎想象。
當然,這背后還有其它因素。
首先是大明交通條件的顯著提升。
在這個時代,想要長途跋涉,歷經艱難險阻來到京城趕考,絕非易事。
且不提一路上車馬勞頓,讓人疲憊不堪,甚至可能將雙腿走到酸痛麻木,幾近廢掉,單說旅途中的吃住行,每一項都是一筆相當不菲的開銷。
那些高中舉人的士子,通常會收到地方鄉紳慷慨饋贈的禮銀,宗族也大多會伸出援手,給予資助,因此,他們倒也無需為赴京趕考的盤纏而憂心忡忡。
再者,朝廷在這方面也提供了相應保障,舉子們憑借起送文書,便能夠使用驛站的資源。
不過,朝廷的驛站僅僅在交通方面給予便利。
若是舉子家境貧寒,地方鄉紳與宗族所給予的錢財又不多,不夠支撐行程,有些人便不得不向商人借貸,才能勉強湊齊前往京城的路費。
好在他們有著舉人身份,多數商人都極為樂意將錢借給他們,滿心期待著對方日后高中進士,給予豐厚的回饋。
這種專門為籌措進京趕考銀子而產生的借貸,被人們稱為“京債”,在不少地方已然形成了一種頗為盛行的風氣。
至于其中是否存在權錢交易等貪腐問題,那便是另一個話題了。
自朱允熥掌權之后,大明各地掀起了修建水泥大道的熱潮,交通狀況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此外,朝廷大力建設向外開放的驛站客棧,而非僅供官員使用,這使得趕考之人的吃飯與住宿有了可靠的保障。
以往的客棧,規模普遍較小,入住的客人寥寥無幾,運營成本居高不下,自然而然的,每個顧客的客單價也就水漲船高。
而如今,隨著交通愈發便利,商旅往來日益頻繁,客棧的生意變得異常火爆。
看到其中商機無限,不斷有人投身其中,新客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市場競爭加劇,客棧利用率上升,反而促使吃住的價格持續下降。
其三,在朱允熥的積極引導下,許多地方的城市之間,已然開通了公共馬車。
這種公共馬車一般由兩匹膘肥體壯的馬拉動特制的四輪車廂,行駛在寬闊平坦的大水泥大道上,一次便能搭載數十人。
這些公共馬車每天定時定點出發,乘坐價格十分低廉,極大地便利了城市之間的交通往來。
除此之外,朝廷還持續不斷地對江湖人士、綠林強盜以及各類賊寇進行高壓打擊,社會治安狀況得到了大幅好轉,旅途安全有了保證。
這一系列的顯著變化,使得如今從大明各地前往金陵城,不再是一件令人望而卻步、艱難無比的事情。
正因如此,不僅各地中舉的舉子紛紛奔赴金陵,就連那些尚未中舉的秀才,乃至連秀才都未曾考取的普通讀書人,也都懷揣著夢想與希望,成群結隊地趕來金陵城,渴望在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上,尋覓屬于自己的前程。
當下,金陵城仿若一顆冉冉升起的璀璨星辰,正處于如火如荼的蓬勃發展階段,對讀書人的渴求呈現出急劇增長的態勢。
以前的讀書人,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除了擠破腦袋通過科舉踏入仕途,便只有投身私塾擔任教書先生等寥寥可數的出路。
這其中,不乏那些在科舉之路上屢戰屢敗、多年不第的人,他們即便想要謀求一份私塾教書的職位,亦是難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