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若采取巧妙的手段,逐步將地主豪紳手中的土地收回朝廷,迫使他們轉型成為資本家,這卻是一件極有可能實現的事情。
資本家,盡管在后世被無數人詬病、斥責為剝削者,可相較于封建地主,他們依然要先進得多,文明得多。
一旦資本市場繁榮昌盛起來,大明必將迎來一個更為迅猛、飛速的發展階段,將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遠遠地拋在身后,亦非難事。
以繁榮昌盛的大明為基石,坐擁整個藍星的資源與市場,到那時,即便是大明最底層的無產者,也能過上相對富足,優渥的生活。
更為關鍵的是,如此一來,便能夠將改革所面臨的阻力,降至最低。
當大批的鄉紳地主成功轉化為資本家,他們便不再是改革道路上的絆腳石,反而會成為推動改革前行的強大助力。
這不僅能將改革所引發的社會動蕩控制在最小范圍,更是朱允熥改革計劃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
否則,即便他貴為皇帝,若貿然與全天下的官僚和豪紳為敵,想要取得成功,也比登天還難。
退一萬步來講,即便能用武力強行壓迫,官僚階層也大可采用出工不出力的法子,憑借各種推諉、拖沓的手段,將改革之事攪得一團糟,使之功虧一簣。
更何況,大明當下整體的社會風氣極為保守。
而改革,往往伴隨著混亂以及全新的社會風氣,這勢必會讓眾多人陷入思想的泥沼,迷茫困惑,不知所措。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軍隊。
畢竟,軍隊中的將領與士兵,同樣也是人,同樣會受到社會思潮的沖擊與影響。
唯有將那些豪紳,循序漸進地轉化為資本家,朱允熥才能擁有一批志同道合的自己人,才能團結更多的力量,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大明社會的轉型。
以此為基點,再結合自己前世知識所賦予的超前眼光,朱允熥滿懷信心的揮筆書寫著接下來的改革計劃。
科舉制度的革新之類的舉措,同樣也是他宏大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寫著,就在這時,書房外傳來一陣細碎的腳步聲,緊接著,有太監稟報道:“陛下,政務大臣詹徽、王佐求見,稱有急事上奏。”
急事上奏?
朱允熥聞言,幾乎不假思索,當即開口道:“宣!”。
很快,詹徽與王佐二人走進書房。
見禮之后,王佐雙手高高舉起手中的科舉試題,道:“陛下,臣剛剛得到消息,今年的科舉竟然泄題了!”
泄題?
朱允熥聽聞此語,猛地一下站起身來,疾步向前,伸手從王佐手中接過科舉試題。
今年,乃是大明推行新科舉制度的首個年頭。
朱允熥對這全新的科舉體系寄予厚望。
當“科舉泄題”這一猶如晴天霹靂般的消息傳入耳中心中頓時涌起一股難以抑制的怒火。
新科舉制度的設計方案,皆是出自他之手。
自認為已做到萬無一失,本不該出現泄題這般嚴重的紕漏。
除非是一個系統自上而下、從內到外,都腐朽到了極致,所有既定的程序與監督機制全部淪為徒有其表,毫無作用的空殼,那一切便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