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闈墨”,即歷年科舉真題。
這在后世收集不難,但在這個時代卻因信息閉塞,搜羅頗為不易。
“房稿”則是考官過往推崇的文章。
考官亦是凡人,各有偏好,揣摩其喜好,便能大致推測命題傾向。
此外,還有“時文”預測。
通過朝廷政策動向,推斷考題風向。
此法雖非萬無一失,卻也屢試不爽。
然而,自科舉肇始,朝廷歷來倡導“盲考”,嚴禁猜題押題之風。
一些書肆私印的科舉押題書籍,朝廷一律視為禁書。
若被官府查獲,輕則抄家,重則人頭落地,絕不留情。
思索及此,朱允熥心頭一沉,既覺“撞題”真相已明,又感此事棘手難解。
關鍵在于,如何令參與會試的舉子、天下讀書人乃至黎民百姓信服此事純屬巧合,而非暗藏貓膩?
若僅輕描淡寫的告知“只是誤會,不過撞題罷了”,只怕無人肯信。
設身處地,若換作自己應考,得知不久前有人當眾講解試題,且此人與命題考官交情匪淺,朝廷告知并無泄題,他會信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這種事,即便朝廷反復講千遍萬遍。
恐怕絕大多數的人,仍會認定其中必有蹊蹺,是朝廷有意隱瞞包庇。
更別說,眼下還有數不清的官僚和豪紳,就等著借此事大作文章,來狙擊新政新學呢。
事實上,裴硯冰并無私下泄題,楊士奇主動請罪,不過因身處漩渦,不方便自辯,只得由姚廣孝代為澄清,可問題是,怎么向天下人解釋呢?
朱允熥沉默半晌,目光緩緩掃過殿下四人,沉聲問道:“你們對此可有應對之策?”
殿內一時陷入沉寂,眾人皆低頭凝思,尋找破局之法。
片刻后,夏原吉率先打破沉默,聲音低沉而堅定:“陛下命詹徽、王佐二人扛住朝野輿論與百官的責難,實乃高招。”
“此事眼下只能暫且拖延,以案情復雜、牽連甚廣為由,慢慢審理。”
“只要查不出裴硯冰泄題的確鑿證據,便無法結案定罪。”
“待時日漸長,風波自然消散,大事可漸化為小,小事終歸于無形。”
朱允熥聞言,目光微微一閃,這正是他最初的打算。
然而,此策雖能解一時之困,可拖延下去,固然可平息科舉舞弊的風波,但新學新政的推行大計,勢必隨之擱淺,化為泡影。
即便拖到最后,裴硯冰也難逃失察之責,需以此向朝野有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