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方孝孺,即便無任何證據證明他涉入泄題,為安撫天下民心,也只能再將其逐出京師,遠離朝堂。
如此一來,科舉舞弊的危機雖解,那些阻撓新政的勢力卻如愿以償,自己這邊反倒落得個一敗涂地的下場。
這筆賬,無論如何算,都是血虧。
他眉頭緊鎖,胸中郁氣翻涌,正欲開口,楊榮卻搶先一步上前,拱手進言:“陛下何不發動新的對外征戰,并大肆宣揚,以此轉移朝野的關注呢?”
“此前朝廷曾遣軍征討暹羅、勃固,分兩路進發:一路由舳艫侯朱壽率海軍南下,戰績斐然,已大獲全勝。”
“另一路則從云南陸路進軍,至今仍在修路前行,屢受當地土司部落襲擾。”
“如今暹羅、勃固雖已臣服大明,南洋陸路仍未打通,朝廷決意繼續修筑。”
“而那些膽敢挑釁天軍、阻撓修路的土司,已觸犯我大明天威,朝廷出兵討伐,正當其名。”
“臣請陛下下旨,征伐西南諸土司,以及烏斯藏、朵甘、金川等地,效仿之前平定女真三部之舉,將這些桀驁不馴的土司徹底鏟除,永靖西南邊陲。”
“借此良機,將天下目光從科舉風波引向對外戰事,如此,亦可扭轉被動之勢。”
朱允熥聽罷,眼眸驟然一亮。
轉移視線,確是妙計!
楊榮雖為政務大臣,卻因擅長邊防軍務,自上任以來,便受命統籌此事。
軍中具體事務,如調兵遣將、人事任命,自有軍務處掌管。
然而,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都離不開各級官府的協同配合,需有人居中調度。
為了便于前線指揮,統兵大將還往往會兼任地方行政長官。
眼下大明雖無此必要,但軍務與地方的交涉,仍是常態。
譬如火槍、火炮、戰艦的生產,皆歸大明資產部管轄,由政務處統領,軍方僅派員監督制造質量,待成品出庫,需軍政雙方共同簽押方可放行。
至于后勤物資,如糧草、軍服等,更需從糧食與物資儲備司的倉庫調撥,供應軍需。
凡此種種,繁瑣而重要,楊榮便是朝廷內的負責人。
雖不是軍方將領,亦非軍務大臣,卻一直與軍務打交道。
在此之前,朱允熥便私下與他提及過平定西南土司、推行改土歸流等想舉。
打算將這些間接統治之地收歸大明朝廷直轄。
只是,西南雖戰略地位顯著,卻多為蠻荒之地,若僅算經濟賬,收益微薄,甚至可能得不償失,故一直未急于動手。
此刻借機大興兵戈,既能轉移焦點,又可一舉推進夙愿,倒不失為兩全之策。
他正沉吟間,姚廣孝出列:“陛下,對外用兵確能暫時轉移視線,然科舉舞弊一案,終究需有個了斷。”
“臣以為,既然反對新學新政之人欲借此事興風作浪,陛下何不當機立斷,釜底抽薪,徹底絕了他們的念想呢?”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