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朱允熥心中清明如鏡。
若大明開啟證券市場,引領社會全面邁向資本與工業并存的新紀元,而官府卻未能順應潮流、及時革新自身的治理模式,整個國家必將陷入混亂不堪的泥沼,秩序崩塌,民心難安。
放眼真實的歷史長河,無數王朝的興衰都印證了這一點。
絕大多數統治政權在時代轉型的關鍵節點上,因未能適應巨變而被歷史的洪流推翻,或重建新生,或就此殞地。
運氣青睞者,乘勢而起,踏上飛速發展的坦途。
時運不濟者,則自此沉淪,難以翻身。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勢不可擋,若不順勢而為,便只有粉身碎骨一途。
如今朱允熥,正以雷霆之勢推動大明的資本化與工業化的浪潮,其進程之迅猛,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國的腳步,疾如風馳電掣。
若依循原本的節奏,國家尚能贏得些許喘息之機,留出一段寶貴的時間去試探,摸索前路。
這也是歷史上正常的發展轉跡。
可如今,他選擇讓大明這條船全速疾行,一年便相當于自然發展下的十年,甚至幾十年,上百年,這意味著,大明已無暇在黑暗中緩慢探路。
朱允熥只能憑借自己超越時代的遠見卓識,從一開始便站在頂層設計的制高點上,重新鍛造大明的官僚體系。
若非如此,后果將不堪設想,付出的代價或許高昂到難以估量,甚至動搖國祚根基。
事實上,早在先前,針對衙役的改革已悄然試水,小規模鋪開。
當初裁撤衛所軍時,一些將領與士兵被安置為地方衙差,便是這一變革的縮影。
除了錦衣衛這類特殊機構得以保留,并轉型為政務處直接管轄的武丁體系的一部分,其余衛所的將領與士卒,退役后轉任衙役者不在少數。
這些身經百戰的軍人,褪去戎裝,換上公服,走入市井巷陌,維持秩序,初顯成效。
然而,這一點點,遠不足以支撐他的宏偉藍圖。
朱允熥心中的愿景,是將所有衙門的人事管理徹底正規化,納入嚴密的制度框架。
他要讓每一道政令的執行者,從上至下,皆如齒輪般精密嵌合,運轉有序,不留一絲紕漏。
讓大明朝廷對社會的控制和管理,絲毫也不落后于資本化、工業化的速度,甚至更進一步,比肩后世現代社會。
唯有如此,大明才能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時代洪流中屹立不倒,迎來真正的盛世光芒。
這場變革中,最核心的兩大支柱,一是人事的嚴密掌控,二是財權的徹底清整。
所有的政府雇員,皆須納入朝廷的統一管轄,不容地方官員隨心所欲地私自招募、任意安置。
此舉在深層意義上,乃是為斬斷貪污受賄的根須,遏止以權謀私的暗流。
一位官員自身或許能秉持清正廉潔的風骨,可他身旁之人卻未必有同樣的操守。
每當朝廷新任命一位官員即將赴任,總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尋門路、攀關系,懇求擔任門房、轎夫、廚役,乃至謀取各種雜差。
而這些隨從仆役的薪資,正常而言,朝廷是不出錢的,皆需官員自掏腰包。
那么,官員的錢又從何而來呢?
須知,即便朱允熥登基后大幅提高了官員的俸祿待遇,他們的薪水雖有所上漲,卻遠遠不足以負擔如此龐大的隨從開支。
這其中的隱秘,說出來能令人瞠目。
那些追隨官員赴任的仆役,竟多是分文不取、自愿效力的。
即便如此,在上任官的手底下覓得一份雜差,仍是千難萬難,人人爭破頭顱。
往往需通過官員的至親好友、宗族姻親,層層打通關節,方能擠進這“分文不取”的隨從行列。
世人熙熙壤壤,皆因利來利往。
這些仆役當然不可能真的去“助人為樂”,無償為百姓服務。
他們隨官員踏入地方官府,都是奔著從中漁利去的。